当前位置:

从“参与者”到“先锋队” 怀化农科院支撑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硬核”路径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刘空军 瞿桥富 李泓峻 编辑:彭渊林 2025-07-04 15:30:4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704113440.jp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空军 瞿桥富 李泓峻 怀化报道

在市委、市政府擘画“南方中药谷”宏伟蓝图的战略机遇期,怀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湖南农科院怀化分院)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视野,于2022年果断决策,推动农科院从“参与者”变成“先锋队”,为产业注入强劲科研动能。

战略引领:院长挂帅,构筑产业支撑“四梁八柱”

创立专业引擎——成立中药材研究所。打破院内学科壁垒,整合精兵强将,组建怀化市农科院中药材所,为产业腾飞奠定坚实人才与技术基础。

深度融入行业——出任协会副理事长单位。主动加入怀化市中药材产业协会并担任副理事长单位,为协会提供100㎡办公场地,为协会高效运转提供“家”的支撑,有力促进了科研机构与行业协会血脉相连、同频共振。

打造科普窗口——建设“怀六味”中药材展区。在怀化农业科普馆内精心打造“怀六味”中药材专题展区,系统展示怀化道地药材资源禀赋、产业成果与文化内涵,成为市民、客商认识怀化中药材“金字招牌”的重要窗口和产业宣传阵地。

搭建对话平台——承办药膳主题产业沙龙。主动承办第十七期“怀化市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沙龙”,聚焦《怀味药膳与煲汤用中药调料包的科技与美学》,汇聚产学研用各方智慧,推动中药材从“药用”向“食用”领域的高价值延伸与融合创新。

怀化市农科院这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部署,标志着怀化农科院完成了从产业“服务者”向“引领者”和“主推手”的角色蜕变,构建起支撑产业发展的“四梁八柱”。

院所一体:科研尖兵,聚焦痛点精准发力

在市农科院整体资源倾斜支持下,中药材研究所作为专业“尖兵”,聚焦“资源保护”与“技术攻关”两大核心使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硬核”实践:

筑基:构建种质资源“活体基因库”

在市农科院牌楼基地建成怀化市首个综合性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圃,成为产业发展的“根基”所在。

科研团队跋山涉水,从洪江、鹤城、麻阳、溆浦、沅陵、中方等县(市)山区抢救性收集野生细叶黄精400余株、多花黄精100余株等珍稀资源;同时从安徽、陕西、河南、四川等6省引进小叶黄精种源,开展系统保育与适应性对比试验。

攻坚: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瓶颈

天麻“菌材革命”:联合湖南省林科院,成功筛选出萌发率达30%的本地小菇高效萌发菌株。在洪江铁山镇创新试点“蜜环菌棒替代木材”种植模式,试验田亩产提升40%,有效破解了天麻种植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难题,生态与经济双赢。

黄精组培“降耗增效”:针对组培污染难题,创新优化“果皮火烧消毒法”,成功将组培污染率降低40%,显著提升育苗效率与成功率。

百合产业“借梯登高”: 积极对接省农科院及龙头企业湖南康润农业,引进优质龙牙百合新品种。派遣青年骨干赴省院深造,全面掌握鳞茎组培核心技术,院内建成组培实验室并形成年扩繁10万株能力,为怀化百合产业升级提供种源保障。

微信图片_20250704113444.jpg

科产融合:三级网络,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怀化农科院与市中药材产业协会紧密协作,构建起覆盖全域的三级服务体系,确保科研成果“下得去”、产业需求“上得来”:

企业定制:技术赋能解难题

精准服务:为湖南康润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制定百合高效授粉技术方案;指导洪江市华越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建立100亩高标准中药材种植基地;联合湖南食尚康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300亩优质高产玉竹、黄精种苗培育基地。

联合攻关:携手湖南食尚康农业,针对产业痛点共同申报省级“玉竹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揭榜挂帅项目,寻求破解重茬减产难题的科学方案。

乡村扎根:科技兴农促增收

深入通道县,为“黄精甲鱼生态谷”项目提供规划与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林(果)-药-禽”立体复合种养模式,提升土地综合效益。

在辰溪县马蓝种苗繁育基地开展驻点服务,输出标准化繁育技术,并积极对接乡村振兴示范点进行种苗推广,带动农户增收。

产业融合:科技点亮“怀味药膳”

成功承办第十七期产业沙龙成为亮点。沙龙深度聚焦《怀味药膳与煲汤用中药调料包的科技与美学》,解析怀化黄精、玉竹等道地药材在调料包加工中的活性成分保留关键工艺,正在着手推动制定了《怀化药食同源原料预处理技术标准》(草案)。

积极促成现场参会3家企业共同开发“五溪药膳汤料包”,是推动“怀六味”从药材走向餐桌、实现价值链延伸的生动实践。

微信图片_20250704113448.jpg

启示:可复制的“怀化农科兴药模式”

怀化农科院探索出的路径,为基层农科机构服务特色产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顶层驱动,破除壁垒:院长亲自挂帅,整合院内资源(研究所)、行业平台(协会)、市场主体(企业),打破体制藩篱,形成高效协同的“院所一体、科产融合”工作机制。

科研立地,问题导向:立项研发必问“三效”——能否降低药农生产成本?能否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技术方案能否简便易行可推广?(例如:天麻菌棒技术降低木材消耗70%,亩成本降50%)。

服务下沉,快速响应:构建以协会为枢纽、微信群为触手、基地驻点为支点的服务网络,实现技术咨询与问题解决的“24小时响应机制”,让科技真正扎根泥土。

微信图片_20250704113452.jpg

张智忠院长表示,“农科院的根基在田野,价值在转化。我们拒绝‘书斋学问’,一切投入必须最终体现为药农鼓起的钱袋子、企业增长的营业额。”

来源:红网怀化站

作者:刘空军 瞿桥富 李泓峻

编辑:彭渊林

本文链接:https://zyy.rednet.cn/nograb/646941/96/1509997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