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治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推进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
整治抄袭顽疾要用中医辨证施治,既“刮骨疗毒”外祛表象之“症”,又“固本培元”内除病灶之“根”,再“治未病”添素养之“能”,形成标本兼治的立体化治理体系。
“刮骨疗毒”清形式主义之“毒”。一些基层地区存在着形式主义层层加码的材料压力,曾有乡镇干部诉苦,“一天要处理十几份文件,连细看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说认真去写了。”因此,抄袭造假便成为“最优解”,还有部分上级机构将公文沦为形式主义的“载体”,只将公文作为“存档”迎检的资料,甚至连内容都不看一下,这给予了下面撰写人员“敢抄”的底气。破除抄袭顽疾需要剔除形式主义为“材料减负”,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持续精文减会,严格控制公文数量,给公文质量提升创造空间,让文件回归服务决策、指导实践的本质,成为推动工作、服务群众的工具,从源头上遏制造假之风,让“公文抄袭”永远退出“表演舞台”。
“固本培元”除思想惰性之“弊”。整治公文抄袭,紧盯具体的表述、数据“抄没抄”等纸面上的东西固然有效,但是如果不透过现象抓本质,就会治标不治本,收效甚微。公文抄袭本质上是一种作风不实的懒政行为,部分党员干部把公文写作当成“文字游戏”,过分依赖模板不愿动脑筋,折射出党性修养不足和责任意识缺位的问题,要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树立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到抄袭的后果,重塑对公务文件严肃性的尊重,还要建立健全公文奖惩机制,对抄袭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雷霆亮剑”以形成震慑,对有创新、能落实、求真务实的优质公文进行表彰和奖励,树立起正确的公文写作导向。
“治未病”赋素养实践之“能”。公文抄袭屡禁不止,写手的本领恐慌是关键因素。一些公文写手专业能力不足,若不“借鉴”便无从下笔,需要加强专业训练,进一步明确公文规范,熟练掌握公文表达风格,再吃透政策法规,准确把握公文写作的政策导向和核心要义,还有多参与交流学习,借鉴他人优秀经验,拓宽公文写作思路,培养起公文写作的专业素养。另外,实践是公文写作的“源头活水”,好公文都是“走”出来的,只有脚底沾泥下沉基层、推门进院深入群众,才能让那些在基层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案例、数据、群众诉求等,成为公文写作最鲜活的核心素材,既杜绝空洞抄袭,又提升文稿的实用性和生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治其本,朝令而夕从;救其末,百世不改也。”整治公文抄袭,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既需要雷霆万钧的专项整治来治其“标”,更需要深挖病灶对症下药来治其“本”,只有当写作回归理性、写手不务空谈、文字服务实事的时候,行政沟通才能重新变得有内容、有温度、有力量,才能让每一份公文都成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
作者:李发治
编辑:孟婉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