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香枝 长沙报道
一张泛黄的科研工作照上,年轻的李跃辉正俯身于煤炉前,专注地查看药罐的火候,身后是一摞摞手抄的文献和笔记本。这是上世纪90年代末,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一间实验室里的寻常一幕。从那个靠煤炉熬药、手抄文献的年代起步,从中专生到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李跃辉的成长轨迹,与她口中“师者如母”的杨永华教授紧密交织,照亮了一条中药创新的传承之路。
李跃辉(左一)带领学生做实验。
师者如母:人生转折处的引路人
1996年的夏天,对面临毕业实习的李跃辉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经由长辈引荐,这个来自农村的瘦弱女孩,怀着忐忑的心情走进了杨永华教授的办公室。
“第一次见到杨老师,她正在伏案疾书。这位研发了古汉养生精、肝复乐片等知名中药新药的学者,抬头看我的那一瞬间,目光犀利而深邃。”李跃辉回忆道,“她话语不多,但每句都精准、有力,那种学者特有的气场让我既敬畏又向往。”
李跃辉(右)与老师杨永华教授在一起。
在杨永华教授的研究团队中,李跃辉是学历最低的一个——其他成员至少是本科学历,唯有她是中专毕业。然而杨教授并没有因此看轻她,反而在这个勤奋好学的女孩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杨老师后来告诉我,她当时就看中了我身上的那股韧劲。”这种赏识很快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培养:杨教授不仅帮助她制定了清晰的人生规划,还鼓励她以身边优秀的研究生为榜样。
最让李跃辉感动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杨教授给予的关键指导。“当时长沙一家知名药企向我抛来橄榄枝,待遇相当不错。是杨老师帮我分析利弊,鼓励我继续深造。”在杨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李跃辉开始了艰辛的自学之路。中专毕业前夕,她取得了大专自考文凭;随后又进修英语,在计算机刚开始普及时就主动学习操作技能;为了拓宽视野,中药学专业的她还自学了中医内科、诊断学等多门医学课程。
“杨教授对我要求严格,她常常把当时流行的《今日女报》等报刊、杂志上值得一读的文章剪下来带给我,我会贴到笔记本里,每两周还要写读后感。”李跃辉笑着说,“开始觉得是负担,后来才发现,这种训练帮助我拓宽了视野,提升了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李跃辉(左)与老师杨永华教授合影。
2001年,李跃辉终于成为了杨永华教授的研究生,真正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没有杨老师的鼓励和帮助,我可能早就放弃深造,成为一名药企的普通技术人员了。”
让这段师徒情谊更加深厚的是,杨教授在生活中对李跃辉无微不至的关怀。“杨老师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总是向别人介绍‘这就是我家女儿’。”说到这里,李跃辉的眼眶微微湿润。这种亦师亦母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学术指导上,更渗透到为人处世的每一个细节。
“超微”突破:煤炉边炼成的国家奖项
作为杨教授的科研助手,李跃辉深度参与了“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该项目由杨永华教授担任技术总负责人,旨在采用超微粉碎等先进技术解决传统中药饮片质量不稳定、使用不便、药材利用率低等行业痛点。
李跃辉因其文字清秀、领悟力强、吃苦耐劳,成为杨老师的得力助手,负责文献查阅、初稿撰写、实验辅助等基础工作。“当时的科研条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难以想象。”李跃辉回忆,实验室仅有一台煤炉用于放大制剂的熬制,她经常晚上十一点多更换煤球,清晨七点打开煤炉生火。科研大楼最后关灯的办公室非她莫属,后勤人员多次因推迟锁门前来催促。
在持续十多年的项目推进中,她第一手撰写了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相关的20多个标书,为课题的持续申报与推进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团队综合应用多学科技术,首创了中药超微粉体生产工艺、粒度检测、质量标准、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方法,完成了较为广泛的临床试验,形成了系统的中药粉体工程学理论。
该项目最终实现成果转化,成功转让给湖南春光中药饮片有限公司。2009年,“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李跃辉作为核心团队成员,也收获了这份沉甸甸的认可。“那一刻,觉得所有深夜的煤炉、手抄的笔记、反复修改的标书,以及夜以继日的加班熬夜都值了。”
“戒毒”攻坚:从实验室到一线的担当
如果说“超微粉体”项目体现了李跃辉在基础科研方面的扎实功力,那么“南宝戒毒清胶囊”的研发则展现了她面对社会重大需求时的担当与创新。
2006年前后,中国戒毒形势严峻而复杂,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交织并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跃辉负责启动了“南宝戒毒清胶囊”的研发项目。“我们研究的初心是希望发挥中医药整体调理、解毒扶正的优势,为戒毒者提供一条安全有效、不易复吸的康复之路。”
项目推进过程中最大的挑战之一,是药理毒理研究所需毒品的获取。“我们通过单位向市公安局、省公安厅戒毒总队提出申请,经层层审批后,在公安人员全程护送下将样品送至实验室。”这种特殊的科研经历,在中医药研究中并不多见。
研究期间,李跃辉还面临过外界诱惑。“有人携数万元现金直接找到我,让我将处方告诉他。”但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恪守学术与道德底线是基本准则。”学者的风范、坚定的态度也赢得了处方所有者深深的敬重和信任。
更难得的是,她多次深入戒毒所一线,实地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与疗效。“亲眼目睹戒毒者身心俱艰的状态,我更加坚定了加快研发、早日上市的决心——这不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一份社会责任。”
该项目于2009年首次获得湖南省药监局传统毒品戒断治疗的注册批文,2013年起在湖南省14个地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推广应用。随着甲基苯丙胺类毒品滥用问题日益突出,李跃辉又牵头开展了该胶囊针对新型毒品的戒毒适应症拓展研究,并于2016年获得批文。
“有患者服用后告诉我们,‘身体那种说不出的难受劲儿消失了,终于能睡个踏实觉’。”这样的反馈让李跃辉深感欣慰。目前,该药已完成中药创新药研究方案,正积极推进1.1类新药申报。
展望未来:从治疗疾病到守护健康
李跃辉(左一)带领学生做实验。
健康事业飞速发展,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如今,李跃辉的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宽,正积极推进“肺毒清颗粒”的中药新药转化研究。该项目源于王维武教授治疗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的经验方,她是药学研究技术负责人,该制剂已获批湖南省医疗机构制剂注册批准。
“该方具有清肺解毒、固卫和营之效,在抗疫期间作为湖北省咸宁市的中药标准方案广泛应用,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效的中药干预手段。”李跃辉介绍,目前正积极推进其作为中药新药的系统研究与申报工作。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凭借多年来在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特医食品等大健康领域研发与评审工作中所积累的深厚经验,她开始将目光投向运动营养健康这一充满潜力的新兴领域。
“我的先生是高校体育教师,常年坚持锻炼,这让我近距离观察到运动人群对营养补充的真实需求。”与此同时,生活在大学校园中的她,也亲眼目睹了年轻学子对高糖饮料的痴迷。“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能否研发出一种产品,既可以媲美奶茶的风味和口感,又能融入科学的营养配方和天然健康的理念?”
李跃辉计划充分挖掘“药食同源”的智慧宝库,聚焦运动人群在能量补给、体液平衡及体能恢复等方面的核心需求,开发出一系列兼具良好风味和真实健康效益的产品。“创建真正适合中国人体质和饮食文化的运动营养解决方案,在充满活力的蓝海市场中,开辟出一条融合东方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的创新之路。”展望未来,她的眼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寄语青年:存入今天,兑现未来
回顾近三十年的科研历程,李跃辉最感谢的是杨永华教授那句“人生如同经营一家名为未来的银行”的叮嘱。“没有存入,何来取用?”杨老师常用泰戈尔的话教导:“你今天吃的苦,吃的亏,担的责,扛的罪,忍的痛,到最后都会变成光,照亮你的路。”
正是这一份务实与扎实,38岁的李跃辉通过研究员正高职称评审,成为年轻的国家级专家,她是国家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湖南省卫生健康高层次青年人才,国家市场总局保健食品、特医食品评审专家,湖南省保健食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体系检查专家。
李跃辉。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始终坚守在科研第一线,延续着与中医药之间深厚的不解之缘。“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岁月悠悠,我仍将心怀热爱,脚踏实地,一路求索。”这正是她科研人生的真实写照。
来源:红网
作者:李香枝
编辑:王媛媛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