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香枝 通讯员 蒋军林长沙报道
在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周慎教授正端坐诊桌前,指尖轻搭患者腕脉。作为湖南省第三批名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这位白发医者以“承杏林薪火、拓中医新境”为毕生追求,在这座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里,将古老的中医智慧与现代临床需求深度融合,以仁心仁术守护患者健康。
周慎教授为患者诊脉。
漫漫学医路:博采众长,筑牢中医根基
周慎与中医的缘分,始于1965年的一缕草药香。在姨娘陈服民的指引下,年少的他第一次触摸中药饮片、翻阅古籍药方,心中埋下了“治病救人”的种子。
1977年,周慎考入湖南中医学院,系统研习《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夯实了理论基础。毕业后,他考入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班,师从“湖湘中医五老”欧阳锜,并有机会聆听李聪甫、刘炳凡等其他“湖湘中医五老”的授课,博采众长。
青年时期的周慎(左)跟随刘祖贻学习。
走上工作岗位后,周慎先后跟随中西医结合专家李孝斌主任医师专攻胃病临床,并于1991年成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刘祖贻研究员的学术继承人,系统学习中医脑病诊疗。五十载的求学与行医之路,他将多位名师的智慧融会贯通,形成了“辨证精准、治法灵活、疗效确切”的诊疗风格。
精研病症:探本溯源,破解临床难题
在临床实践中,周慎始终以“探本溯源”为准则,针对多种疑难病症提出创新性诊疗思路,为患者带来希望。
面对脑萎缩这一临床棘手病症,周慎经过反复观察论证,提出“脑萎缩发病不离虚、瘀、痰、风”的核心观点——早期以“肾虚血瘀”为关键病机,需注重补肾活血;晚期则易滋生痰湿、内风,治疗需兼顾化痰熄风。基于这一理论制定的个性化方案,让不少患者的记忆力减退、肢体乏力等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中,周慎突破传统“健脾和胃”的单一思路,根据病变部位黏膜萎缩、伴肠化的特点,提出“活血散结”为主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善胃黏膜微循环、修复黏膜损伤,实现标本兼治。一位被胃胀痛困扰十余年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效果不佳,经周慎处方调理后,终于能正常进食三餐。
针对心肌肥大,周慎则精准指出“虚、瘀、水”三大致病因素,牵头研制出院内制剂“丹芎通络胶囊”,通过益气活血、利水消肿,有效缓解患者胸闷、气短等症状,临床有效率显著提升,让众多患者免于病魔的困扰。
诊疗之道:杂合以治,追求阴阳平衡
多年来,周慎始终秉持“杂合以治”的诊疗理念——不局限于单一疗法,而是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阶段,灵活搭配内服中药、外敷贴剂、针灸、点穴等多种手段,再融入补虚、泻实、温寒、清热等治法,力求达到“以平为期”的终极目标,即恢复人体阴阳平衡。
曾有一位年轻患者因长期失眠就诊,既抵触服用安眠药物,又对针灸治疗心存顾虑。周慎并未勉强,而是为其量身定制了“艾草泡脚+穴位按摩+饮食调理”的方案。不久后,患者反馈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质量大幅提升。
砥砺精进:以病例为镜,如炮制中药般锤炼医术
周慎深知,中医精进没有捷径,临床是最好的课堂,病例是最好的老师。从医数十载,周慎始终保持着对每一个病例的敬畏之心。对疗效显著的案例,他会提炼诊疗规律;治疗未达预期的情况,他更会逐字复盘,分析病机判断、用药配伍是否存在偏差,绝不回避失误。
“医者的成长,就像中药的炮制。”周慎常以中药炮制作喻,“生药需经炒、炙、煅、蒸,去其毒性、取其精华;医者也需经临床反复锤炼,总结得失、去芜存菁,才能让医术真正服务患者。”正是这份严谨与谦逊,让他的诊疗水平在岁月中不断精进,成为医院脑病科的“定海神针”,更赢得同行与患者的一致信赖。
传薪授业:让中医思维在后辈中生根发芽
周慎将培育后学视为与诊疗同等重要的使命。他常对学生说:“把知识装进脑子里不算传承,让你们学会用中医的思维看病,才算真正接过了岐黄薪火。”
周慎指导年轻医生阅片。
在带教中,周慎从不照本宣科。每周坐诊时,他总会让学生围在诊桌旁,从“如何通过舌苔厚薄判断湿气轻重”“不同脉象对应何种病机”,到“一张处方中君臣佐使的配伍逻辑”,再到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他都结合实时病例手把手教学。遇到复杂病例,他会组织学生开展病例讨论,引导大家从病因、病机到治疗方案层层拆解,鼓励每个人提出不同见解,再逐一点评、补充,让学生在思辨中理解中医精髓。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已成长为中医领域的骨干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
如今年逾古稀又三春秋的周慎,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每周风雨无阻地坐诊开方,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续写着大医精诚的当代篇章。他的坚守不仅是对医者初心的最好诠释,更是中医文化薪火相传、历久弥新的生动见证。
来源:红网
作者:李香枝 蒋军林
编辑:王媛媛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