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万清文 成都报道
近日,在成都寰亚医院的DSA手术室中,六病区科主任张文东正全神贯注地紧盯着显示屏。他手中的微导管在影像导航下,仿若被赋予了生命,灵动地穿梭于患者血管之中。这已是今日的第7台介入手术,亦是他职业生涯中完成的数千例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中的普通一例。他,就是近年手术量超千台的介入专家张文东,一位从农村娃一路蜕变而来的医者。
张文东正在进行手术。
向上之姿:从农村娃到介入专家
1985年,张文东出生于河南农村。他之所以踏上从医之路,源于儿时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小时候划伤手指,为缝三针往返县城六十里路。”那时乡亲们求医的艰难,深深刻在了他的心底。2009年,他从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毕业后,怀揣着对医学的热忱与改变乡亲们就医困境的信念,毅然扎根临床一线。
初入职场,张文东是一名外科医生。然而,一例直肠癌病例彻底改变了他的职业轨迹。“邻居在外科切除术后挂着造口袋生活,最终选择轻生。”回忆起这一幕,张文东眼眸中闪过一丝坚毅,“那时我猛然醒悟,医学的意义不仅是治病,更是守护生命尊严。”这一认知,让他下定决心投身介入领域。此后,他先后师从郑州大学五附院吕军教授和华西医院廖正银教授,凭借不懈努力,逐渐成长为介入专家。
微米之艺:“毫米级” 的生命守护
“脑部介入就如同在豆腐上绣花。” 张文东展示了一则特殊病例:一位脑胶质瘤术后认知障碍的患者,在接受他实施的精准介入治疗后,竟在短短48小时内从嗜睡状态恢复到能清晰问好。类似的奇迹,在他的从医生涯中屡见不鲜,而每一个细节,都被他铭记于心。
在他看来,“手术之前,医生必须深入研究病人的片子,与患者充分沟通,全面了解病史,对手术台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都预判周全。只有做到这些,才称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手术医生,而非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台手术’。”
他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里,存储着上千例手术的影像资料。他的日常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早晨7点开始查房,日均5台手术,最高时一日达13台。即便夜深人静,他也会前往病房复盘病例,丝毫不敢懈怠。对他而言,“每台手术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承载着患者的希望与信任。”
仁心之光:有温度的医者
“与切除等外科治疗相比,介入治疗对患者的创伤更小,获益却更大。即便是在早期,进行外科切除,也建议先做介入栓塞治疗。断了病灶的供血后,肿瘤缩小,外科手术难度降低,还能避免血液播散导致的转移。”张文东对介入治疗的优势如数家珍。
在患者眼中,张文东有着一双“会说话的手”。术前谈话时,他总会对着影像资料耐心讲解,直至患者所有疑问烟消云散;术后查房时,他必定事无巨细地询问患者恢复情况。他的手机相册里,珍藏着上百张患者康复后的生活照。“介入治疗绝非冷冰冰的技术,它是有温度的。”这句话,他常常挂在嘴边。
即便如今已功成名就,张文东依旧沉醉于手术之中。“去年有280天回家时孩子已入睡,但患者多等一天就多一分风险。一边是病人,一边是家庭,既然身为医生,职责所在,就必须要对病人负责到底。”
张文东,这位在血管里“做刺绣”的医生,用他的精益求精、无悔付出和医者仁心,诠释着生命守护者的崇高使命,照亮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万清文
编辑:李香枝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