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发展和我国的历史文化一样久远,中药疗病也疗心。
1.
仅仅知道中药疗病是不够的,仅仅知道藏在古诗词中的中药名是不够的。
我们与中药的距离,要远远大于人们与春天的距离。春雷一响,闪电一耀,人们与春天的距离,便只隔着一朵花,一场雨,一条丰膄的河;掐指就能算出与春天的距离。而与中药的距离却隔着365个苦难,甚至多年的泥泞,比如七叶一枝花需要10余个岁月的慢煮细熬,方可瓜熟蒂落。
也许,人在世间既定是一场又一场邂逅,邂逅林中的雨、邂逅山边的风、邂逅芳龄的一朵荷、邂逅凌空的一只燕,邂逅数不清的无法预测和心怀憧憬;那么,我与哪些中草药何尚不是一场又一场的邂逅?!
2.
说起来我与中药相识也有50多年,可这50年差不多就是我的一生。不短的50年,我认识它们:菊花,车前草,夏枯草,夏天无;我还认识它们,蝉,蚂蚱,蚂蚁,蟋蟀。柿叶落光,柿子如灯笼般映红秋霞,我知道柿蒂是可以做药的;蟋蟀躲进了危墙里,把霜叫进了月光,我知道蟋蟀可以做药引的,但不需要原配。
作为个人的心灵上的中药是隐秘的,那些笨拙的中药诗,于我而言无不是那样亲切、可恋,无可非议的自然、自信;儿子是自己的好。我已经不是从前的我。中药也不能覆盖我,但一直在撞击我,牵挂我。
同时,我写中药诗是出于对中药世界,对人世、对天地万物的膜拜。当然,社会,世间,不缺落叶,飞花,也不缺那声清鸣,那声叹息,我并无去饶舌的必要。这只是我与草本的呢喃,如同诗人与神灵对话。写诗付出生命不是一句空话。
我一直认为,写诗是不断自我感动而觉悟的过程,大彻大悟了,写不写就无关紧要。
我始终相信,一个地域的富饶与当地中药材品质有莫大的关系,与当地人们的热爱有莫大关系。一根人参就能够打开关于长白山所有的想象,它的沉默和高傲,忧伤和孤独,都是大地富饶的部分。
大地广袤,今天比昨天广袤,风,水,天空,云朵都可以触摸的;那些中药并不缺少阳光关照,风雨滋润与抚摸;它们深入万物内部,山脊,河流,连绵不断的原野,还有深陷在巨大的寂静里。
它们量过天高,量过地宽,量过水深。但我文字简陋,反而掩盖了中药之美;如果写不出它们的“正面”,那就写写它们的“背影”。
或许文字究其根本是幻觉,眼睛所见无非亦是虚幻,但我仍孜孜不倦地企图在语言中体验真相并揭示真相,就有那么几分陶醉。
现实中,诗歌正与人们渐行渐远,人们对诗词并不热衷,平素也不读诗,更不理解现代诗何以如此怪诞?或者,他们对文字根本就不感兴趣;但我认为诗是有远方的,还是可以作为人类的理想之一,好比孩童的天真梦幻,诗永远不会消失;更何况用诗去述说中药之美。
3.
中药,我赞美,用尽一生;那些美丽的草本,仿佛如盲哑的儿童,它们或许不知道我的用心,我曾试图用现代一些种植栽培技术,为它们去挡风,为它们留出一条狭窄的晴朗。地道的中药材多半野生,自生自灭,甚至误入歧途。其实,误入歧途的是人们,一错再错。
很多人缺乏中药专业知识。若不拘囿于文化意义上的交流,而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对“做人”这个命题的开掘、示范而来的启发和认识。那就把药性视为人性,把药理视为事理,那么人即本草、本草即人。这也就是“为什么写”高于“写什么”,“写什么”高于“怎么写”?
什么是中药的真相?我再次陷入了甜蜜的思索。
我写我的一时思索,也写半夜里的哽咽。
书写时,我交出耳朵、眼睛和良心,去观察、去理解我所处的草木世界以及肉眼之外的可能。试想,身边有多少我从未知晓的真实存在?又有多少我言之凿凿其实差之千里的所谓真相?
我下笔犹豫,时常嘎然中断或突然反转。并非不想说,而是我认为自己不该持有太多正当理由。
中药历史久远,文字发明之前千万年,亿万年,这些中药本草就存在了。天文学告诉我,人类历史在浩瀚宇宙中渺小得可以忽略不计,诗说中药在天体中的意义是虚无。
难怪,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你的殚精竭虑必定灰飞烟灭。
睡眠是人的神异功能,而做梦是神异中的神异。所以,我依然迷恋那貌似真实的梦幻,以文字复制。
4.
10年来,就我波澜不兴的人生来说,吃了足够的苦涩,年岁渐长,更适应了寂寞,有更深的夜晚,更长的暗道。经历了一些比较复杂的人事,大大丰富了我的理性。诗、我、中药,三者互不掩饰,不担心谁来剥夺自由和尊严,这或许是年老赋闲的宿命——简单纯粹。
若有美梦,我把它分成三份,一份给中药,一份给诗,一份给流水。如同热爱家乡一样,就给中药以四季轮回,风调雨顺;如果诗是春天,就给诗以热爱。梦中,有森林,原野,长出鸟巢、云朵,愿小草生长放心,蚯蚓在泥土里安宁,梦中的自己如一溪流水抚摸远方。
到了小结一番的时刻,于是,就有了这本诗集。
缺乏感情,写作便成了轻浮、玩弄文字的游戏。深刻的主题思想,需要强大的感情力量驱使。而上了年龄之后,感情如同荷尔蒙日渐稀少,说得越来越简单朴素,但愿能把中药说成白开水,把复杂的事,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受,讲得明白简单朴素一些。
单纯即是美。如同微笑。
本草世界那么美妙,让人感动。
来源:湘江副刊
作者:谭电波
编辑:张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