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西医融合协同 湘潭民康打造中风康复治疗“新路径”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编辑:刘放明 2024-12-30 21:50:04
时刻新闻
—分享—

9632cbe1-a992-4483-ad3d-14933c35dfb5.jpg

湘潭民康医院。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莉莎 湘潭报道

口不能言、肢体无力、瘫痪在床……对于中风患者而言,最可怕的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中风带来的一系列后遗症。

所以说,时间就是疗效!在卒中治疗中,不仅救治要与时间赛跑,康复的每一分每一秒也要“抢”。

近期,湘潭民康医院对卒中治疗技术进行了再升级,组建了中风偏瘫康复融合技术科室,通过多学科协作诊疗,针对中风偏瘫的躯体功能障碍进行治疗,与康复“抢”时间。

让我们一起走进湘潭民康,看看中西医融合协同的背后,究竟有何不同?能为中风患者带来什么?

截屏2024-12-30 下午7.03.19.jpg

患者在治疗时将醒脑头针治疗配合肢体功能训练。

中西协同的民康路径

走进湘潭民康医院康复融合治疗技术室,因不完全性偏瘫康复住院的王爷爷正在康复治疗医师的辅导下,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特别的是,王爷爷的脑袋上还同步扎着针。

为什么要扎针与肢体功能训练同步进行?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首要重点是‘脑康复’,其次是肢体康复。重新唤醒‘休眠’状态的脑细胞功能,为受损部位细胞之间建立重新联系,才能更好地重新支配瘫痪的肢体。”张明介绍,醒脑头针治疗配合肢体功能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大脑皮层机能、肢体功能及言语功能的恢复。

这是湘潭民康将“传统中医+现代康复”融合,为中风患者打开“康复之门”的创新实践之一。

谈及为什么要组建康复融合治疗技术室,湘潭民康医院院长张明坦言,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形成一个治疗体系,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缺血性脑卒中发病24小时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7-10天后,病情稳定且经专科医生评估,即可进行综合康复,6个月内是康复的黄金期,可以持续促进患者各项能力的恢复。患者康复后生活质量的提升,抢抓“黄金康复期”十分重要。

因此,湘潭民康发挥特色专科优势,积极打造康复融合治疗技术“升级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的传统康复疗法和西医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针对中风(脑卒中)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中西结合、内外兼治,提高疗效,提升患者的认知能力,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醒脑针法、中药封包、特色蜜丸、行走机器人、绳带疗法……如今,湘潭民康将原有科室重新排列组合,组建3个康复融合治疗室,形成传统康复科医生、现代康复科医生、神经内科医生等多个学科组成的治疗小组,将康复治疗技术进行有机融合,专门针对一个病人的恢复,开展综合康复服务,全流程、全方位提升患者就医体验。

截屏2024-12-30 下午7.18.24.jpg

湘潭民康“量身定制”的治疗单。

“量身定制”的治疗单

在湘潭民康医院我们可以看到,每位患者穿梭在康复融合治疗技术室之间时,手里都会拿着一份治疗单,治疗怎么做,已经做了什么,写的清清楚楚。

这是一份由医生、康复师、治疗师结合病人情况,量身定制的治疗单,治疗路径、时间节点等都清晰明了。

“中风患者病情复杂,症状多样,治疗方式多达二十几种,只有临床治疗路径规范了,治疗才能更有针对性,让患者在最快的时间、最短的路径,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张明说,治疗路径明晰了,也能让患者吃下了定心丸,更愿意按照既定步骤配合治疗。

除了一人一方案的总治疗单,湘潭民康还针对中风痉挛期、软瘫期的不同发病原理和症状,进行治疗的“特别定制”,治疗单用颜色区分,便于治疗师快速识别症状,根据分型,更好地进行用针、穴位、手法的选取。

“爷爷入院治疗前,前腿脚抬不起,走路是用胯送出去,身体重心在健侧。”湘潭民康医院康复科主任张义福介绍,患者处于软瘫期,针对这种情况,运用头针、体针、手法加绳带疗法等融合技术,对病人进行治疗、训练和康复辅导,注重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的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走路可抬起脚,平衡也好了很多。

有了这样一份“量身定制”的治疗单,中风患者在湘潭民康治疗时,更加便捷快速,更加“对症”治疗,就医负担也能大大减轻。

“下一步,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康复融合治疗技术的临床治疗路径、症状识别等进一步精细化,让治疗更有针对性、效果最大化,让病人少走弯路。”对于打造出一张具有湘潭民康特色的中西融合治疗中风偏瘫的闪亮名片,张明信心满满。

来源:红网

作者:杨莉莎

编辑:刘放明

本文链接:https://zyy.rednet.cn/nograb/646856/74/1458906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