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二十三周:小儿夏季热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王媛媛 2025-07-01 11:09:11
时刻新闻
—分享—

640 (1).png

640.jpg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7月7日——2025年7月13日】

图片

本周节气:

小暑节气第一、二候。小暑第一候温风至,意为大地上不再有一丝凉风,风中都带有热浪;小暑第二候蟋蟀居宇,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这些表现都体现了自然界阳热依旧偏盛。

运气分析:

本周到了小暑节气,暑者,“热如煮物也”,是说进入小暑之后,不仅有火热之邪,湿邪也成为我们的致病常客。再加上受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风火相煽的影响,今年的湿热之邪尤其严重。故而整体呈现暑热内蕴、耗伤气阴的状态。

本周病症:小儿夏季热。

病证分析:

上周的节气时病为痱子,为暑热侵袭肌表、阻遏内湿外发所致。本周到了小暑节气第一、二候,则较之前暑热更加显著,加上主气客气风火相煽的影响,则暑热之邪较盛。对于部分禀赋不足的小儿或卫外功能较弱不耐暑邪的新生儿而言,其暑邪不只停留于肌表,而是直入于里,侵袭人体的脏腑经络,灼伤肺胃气阴,易发为夏季热。早产儿或体质较差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需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小儿夏季热是因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夏季不耐暑热侵袭所致,临床以夏季长期发热、皮肤灼热、无汗或少汗、口渴、多尿,秋凉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等为特征。因其病发于夏季,故名夏季热。

病机:

小儿夏季热的外因为暑气为害,内因为小儿正气虚弱,入夏以后不能耐受暑气而患本病。其病机关键在初起热淫于上,肺胃津亏;后期脾肾阳虚,上盛下虚。病位主要在肺胃,可涉及脾肾。

证治分类:

1.暑伤肺胃证

临床表现:时值夏令,发热持续,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引饮,小便频数,甚则饮一溲一,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证机概要:暑蕴肺胃,灼伤气阴。

治法: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代表方: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证

临床表现:盛夏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无汗或少汗,精神萎靡或虚烦不安,面色苍白,下肢清冷,小便清长、频数无度,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

证机概要:暑热蒸腾,气阴耗伤,日久及阳。

治法:温补肾阳,清心护阴。

代表方:温下清上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小儿夏季热属于暑伤肺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起居调养

小儿夏季热与环境温度有直接关系,属小儿不耐暑气而发,应改善居住条件,注意通风,保持凉爽。有条件者使用室内空调或易地避暑。

2.饮食调养

暑伤肺胃较轻的患儿可以喝百合绿豆汤。鲜百合 50g,绿豆 30g,一同放入锅内,加水煮烂,加冰糖调味后服用。此方具有清暑润肺的功效。

3.运动调养

平素坚持加强患儿体格锻炼。本病内因多在于小儿正气虚弱,入夏以后不能耐受暑气而患本病,多见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日常应适当运动增强患儿体质以预防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呕吐、肺炎喘嗽、痞证等,但注意不要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容易耗伤人体正气,反而会加重体质的虚损。病后要注意调理,恢复其健康体质,防止病后体虚而患病。

4.中药或中成药建议

双清口服液:功效为清透表邪、清热解毒,用于小儿夏季热暑伤肺胃心烦者。

健儿清解液:功效为清热解毒、消滞和胃,用于小儿夏季热偏热重、纳差者。

藿香正气滴丸: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小儿夏季热暑湿伤脾者。

5.穴位建议

内庭穴、解溪穴、足三里穴、阴陵泉穴,每穴按揉 5 ~ 10 分钟,以酸胀为度。

6.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手法: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清天河水,摩气海、关元。上述穴位每日推拿 1 次,7 日为 1 个疗程。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热性惊厥通常可由中医学的小儿夏季热发展而来,故本周以热性惊厥为例进行介绍。

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儿童期患病率较高,是指发生在生后 3 个月~ 5 岁,发热初起或体温快速上升期出现的惊厥,排除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及引发惊厥的任何其他急性病,既往也没有无热惊厥史。

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生于早产儿或体质较差的小儿,特别是 3 岁以内的婴幼儿,6 个月以内或 5 岁以上少见。发病集中在每年 6、7、8 三个月。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多见于 6 个月~ 3 岁的患儿,先有发热,随着体温的骤然升高出现短暂的全身性惊厥发作,伴有意识丧失。惊厥持续时间短暂,一般一次发热中惊厥只发作一次。神经系统检查和脑电图均正常。

治疗方法:

热性惊厥绝大多数是良性病程,目前尚无热性惊厥引起脑损伤的证据,应避免过度治疗。但是,家长应学会如何应对急性发作,从而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1.降温

应立即对患儿采取强有力的降温措施。

首先使患儿脱离高温环境,将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内,平卧后,在头部、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放置冰袋,用凉水或 35% 酒精液浸湿毛巾全身擦浴。

2.退热药

一般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剂量不宜过大。婴儿不宜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发生瑞氏综合征。

3.镇静止惊药

在患儿高热、烦躁不安等情况下,发生惊厥时可用苯巴比妥、水合氯醛、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

4.补液

神志清醒的患儿可立即饮用含盐的冷开水或饮料;重症患儿应静脉输液以迅速恢复正常血容量,保证心脑所需的血流灌注。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王媛媛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