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医专家教你三招告别“夏季综合征”,轻松过伏天

来源:红网 作者:罗清平 编辑:实习生 黎晟红 2025-07-03 16:28:00
时刻新闻
—分享—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当温风裹挟着热浪席卷天地,蝉鸣声声催促着伏天临近,小暑节气便如期而至。古人以“暑”为热之渐,小暑虽未到极致炎热,却已拉开“上蒸下煮”伏天的序幕,此时湿热交织、阳邪肆虐的感受尤为明显。

由于出汗增多,耗气伤津,人们易出现困倦乏力、食欲减退、烦躁失眠等 “入夏综合征”。谷医堂中医师黎志清提醒:“夏季人体阳气外发、腠理开泄,若过度贪凉、饮食失节,易导致‘内寒外热’失衡,为健康埋下隐患。”

饮食调理:首重健脾祛湿

小暑时节,湿热交织,脾胃功能最易受损。谷医堂中医师黎志清在接诊中发现,夏季因腹胀、腹泻就诊的患者,多数有过度食用生冷食物的习惯。“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但脾胃功能相对较弱。” 针对痰湿体质人群,黎志清特别建议:饮食上切勿贪凉,天越热越要喝温水,尤其是饭后吃冷饮,对脾胃伤害极大。此外,晨起空腹饮用300ml温水(加入3g陈皮、2g荷叶);餐前半小时喝冬瓜薏米汤(冬瓜200g搭配生薏米30g),能起到祛湿解暑的作用,非常适合小暑节气食用。

黎志清.png

黎志清给患者把脉问诊

起居运动把握“热养生”之道

黎志清还创新性地提出“热养生”理念:上午9点前可进行“晒背术”,背对阳光晒15分钟,借助督脉升发阳气;晨练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伤津;空调使用需遵循 “三度法则”——温度不低于26℃,风向避开肩颈,同时可穿戴薄棉护腰护膝,防止寒湿直侵关节。

晚间养护同样关键。黎志清建议,睡前用50g艾草加20g花椒煮水(水温40℃)泡脚15分钟,能引火下行帮助安眠;保证子时(23点前)入睡以养肝血,午时小憩20分钟以护心阳。他表示:“热养生并非盲目求热,而是通过温热调节实现外热内和的平衡状态。”

管理化解“情绪中暑”

小暑高温易扰动心神。中医古籍早有记载:“湿邪缠绵,必扰心神”。黎志清建议,取15g金银花、3g薄荷,以滚开水冲泡代茶饮,可清热解暑、安神养心;按揉手腕内侧、距腕横纹约三横指宽的“内关穴”,也有助于缓解烦躁。

此外,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避免大悲大喜,可以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或做深呼吸来静心调节情绪,预防“情绪中暑”。

小暑时节,科学养生不仅能缓解暑热不适,更能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掌握以上消暑“凉”策,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暑热湿盛的气候,减少身体不适,安稳度过“苦”夏。(文/罗清平)

来源:红网

作者:罗清平

编辑:实习生 黎晟红

本文链接:https://zyy.rednet.cn/content/646941/95/1509733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