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全国心力衰竭日:如何为疲惫的心脏加油?谷医堂中医为心衰高危人群开出护心处方!

来源:红网 作者:罗清平 编辑:张皎 2025-11-26 17:11:1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1月26日讯(通讯员 罗清平)2025年11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知心之力、共驭心衰”,强调了认知疾病、科学防控的重要性。心力衰竭作为各类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的特点日益引发关注。谷医堂中医黎志清医生指出,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辨证施治原则,在心衰的早期预警、辨证调理及日常养护中具有独特优势,可为民众提供全周期心脏健康保障。

图片3.png

谷医堂中医馆

识“心”之预警: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不可忽视

心力衰竭并非一蹴而就,它往往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在发展为严重心衰之前,身体会发出一些早期“求救信号”。黎志清医生提醒,若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尽早就医:活动后气短、夜间憋醒需坐起缓解的呼吸困难,这是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肺部淤血的典型信号;不明原因的持续疲劳乏力,即使休息后也难以恢复,源于心脏供血无法满足机体需求;足踝部、小腿等下肢水肿,按压后留有凹陷,严重时蔓延至腹部、面部;心悸心慌、心律不齐,伴随夜间咳嗽、白色泡沫痰,或腹胀、恶心等消化系统异常。这些症状在中医理论中多与气虚、血瘀、水湿内停相关,及时干预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黎志清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高危群体,若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尽早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与心脏功能筛查。

图片4.png

谷医堂中医黎志清。

驭“心”之智慧:中医调理心力衰竭的独特之道

中医将心衰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黎志清医生认为,心衰核心病机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密切相关。谷医堂结合临床实践,在防控心衰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防-治-养”一体化体系:

1、未病先防——固护心阳,培补根本

生活方式调摄:倡导“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过劳、过逸,保证充足睡眠。情志上保持平和,避免大喜大悲,因“过喜伤心”。

饮食调理:推荐食用性温味甘、有益心气的食物,如红枣、桂圆、山药、小米等。同时严格控制盐和水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

2、既病防变——辨证论治,综合干预

谷医堂中医专家团队始终秉持“一人一方”的精准调理理念,以“望、闻、问、切”为基础,为每位心衰患者深度辨析体质与证型,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针对气虚血瘀型(气短乏力、唇甲青紫),以黄芪、丹参等中药为核心,重在补气活血,畅行血脉;阳虚水泛型(畏寒肢冷、面浮肢肿)则重用附子、桂枝等药材,以温通心阳、化气行水;阴虚火旺型(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则选用麦冬、玉竹等滋阴清心之品,以滋肾水、清心火。

3、病后防复——长期养护,提升生命质量

心衰的管理是场“持久战”。谷医堂构建数智化中西协同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立个人健康档案,提供持续的追踪服务和健康指导,将中医调理融入日常,帮助稳定病情,减少再住院率,实现与疾病的和平共处。

黎志清医生指出:守护心脏健康,需要“知”与“行”的结合。了解心衰的早期症状,是“知心”;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是“驭心”。未来,谷医堂将继续秉承“科技中医,健康百姓”的使命,深耕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与研究,通过专业中医团队、道地药材和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成为广大民众在心脏健康道路上值得信赖的同行者,共同为驾驭心衰、守护生命动力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罗清平

编辑:张皎

本文链接:https://zyy.rednet.cn/content/646955/60/1545975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