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3月17日——2025年3月23日】
本周节气:
惊蛰节气第三候,春分节气第一候。惊蛰第三候鹰化为鸠,春分第一候玄鸟至,阳气萌动,蛰伏的布谷鸟也开始出来活动,燕子也渐渐回到北方,春分当日昼夜等分,此后阳气渐长。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初之气和二之气的过渡时期,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岁运是少金,受五运六气的风气影响,立春之后风气旺盛,又受初之气客气燥金克伐肝木和二之气客气寒水对肝气的抑制,整体处于肝气不疏的状态。
本周病症:胁痛。
病证分析: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足厥阴肝经循行路线经过胁肋。受五运六气影响,本周风气虽盛,但初之气客气阳明燥金刑伤肝阴,二之气客气太阳寒水阻遏肝气,肝血不荣,肝气不疏,甚则气郁化火,损伤肝络,容易出现胁痛之症。围绝经期女性、上班族等常见情志不畅、肝血不足者应当加以防范。
2、中医学有关辨识
本病在中医学中属于“胁痛”的范畴,胁指侧胸部,为腋部以下至第 12 肋骨部的总称。胁痛是以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疼痛性质可表现为刺痛、胀痛、灼痛、隐痛、闷痛或窜痛,伴见胸闷、腹胀、嗳气、呕逆、急躁易怒。
病机:胁痛的主要病机为肝络失和,病位在肝,涉及脾、肾。其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肝郁气滞、瘀血停滞、湿热蕴结所致为实证,属于“不通则痛”;阴血不足、肝络失养所致为虚证,属于“不荣则痛”。初病在气,气滞则血瘀,气滞日久化火伤阴,日久耗伤阴津。
证治分类:
1.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胁痛以胀痛为主,走窜不定,甚则引及胸背肩臂,疼痛每因情绪波动而增减,胸闷不舒,纳少口苦,嗳气频作,得嗳气而胀痛稍减;舌苔薄白,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胁络受阻,气郁而痛。
治法:疏肝理气。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
2.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热疼痛,口苦口黏,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小便黄赤,大便不爽,重者身目发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蕴结,肝失疏泄,肝经湿热。
治法:清热利湿。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有砂石阻滞(结石)时合硝石矾石散。
3.瘀血阻络证
临床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入夜痛剧,胁下或有硬块;舌质紫暗,脉沉涩。
证机概要:气滞日久,瘀血停着,痹阻胁络。
治法:祛瘀通络。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络失养证
临床表现:胁痛隐隐,悠悠不休,劳则加重,口干咽燥,心烦,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数或虚弱。
证机概要:肝郁化热,耗伤肝阴,胁络失养。
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代表方:一贯煎。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胁痛属于肝络失养,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注意调摄情志,春天应肝,应保持精神愉快、气机条达以应肝木疏泄发散。精神情志变化直接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或为暴怒伤阴,或为情志抑郁,导致全身气机不畅,出现胁痛等病症。因此,预防胁痛的发生应注意精神调适,避免过于激动或思虑过度,保持心情愉快,劳逸结合,达到“以平为期”。
2.起居调养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用眼耗伤阴血。“人卧血归于肝”,早睡早起有助滋养肝阴;“久视伤血”,故应避免长时间用眼。
3.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节,建议饮食规律、清淡、营养均衡,可适当多吃滋阴的食物,如百合、莲子、银耳、鸭肉、黑芝麻等;应少食羊肉、狗肉、驴肉等温燥伤阴的肉类,尤其不宜过量或长期食用。适宜多食蔬菜、瘦肉等性平或凉的食物来平补。
4.运动调养
注意劳逸结合,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此时可早起散步,做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舒缓的运动,顺应春天升发之气使肝气疏泄。应注意的是,不宜过度运动、夜跑,避免耗伤肝血。
5.中成药建议
丹栀逍遥丸 + 六味地黄丸。肝体阴而用阳,六味地黄丸滋养肝肾以固其体,丹栀逍遥丸疏泄肝气以畅其用,两药合用,适用于肝络失养型胁痛。
6.穴位建议
睡前敲肝经 2 遍,每两周在肝经循行路线上刮痧 1 次。
太冲穴、期门穴、阳陵泉穴,睡前各按 5 分钟,以酸胀为度。肝络失养者加三阴交穴、照海穴。
4、现代医学的认识
胁痛是现代医学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肝脏及胆囊肿瘤,以及肋间神经痛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周以肋间神经痛为例进行介绍。肋间神经痛指肋间神经支配区的疼痛综合征。
流行病学:
肋间神经痛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中老年人、既往感染过水痘 - 带状疱疹病毒者、患有脊柱相关疾病的人群中发病率高。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原发性肋间神经痛
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极少见,原因不明。
2.继发性肋间神经痛
继发性肋间神经痛常由带状疱疹、胸膜炎、肺炎、胸椎或肋骨外伤、肿瘤等引起。疼痛沿一个或几个肋间分布,呈持续性刺痛、灼痛,呼吸、咳嗽、喷嚏时加重。查体可发现相应肋间皮肤区感觉过敏和肋骨缘压痛。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在相应肋间可见疱疹,疼痛出现于疱疹前,疱疹消失后疼痛可持续一段时间。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药物治疗方法。
1.抗病毒药物
针对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首当消除病因,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
2.营养神经药物
常用药物为维生素 B12。
3.对症治疗
肋间神经痛使用神经止痛药物,有阻断神经传导、镇痛的作用。代表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
4.神经阻滞
对于疼痛剧烈或顽固性疼痛患者,医师会给予局部麻醉药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终止、干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达到止痛的目的。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李香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