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三周:痔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丁洵 2025-02-17 15:20:0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b1e945d543ed4215b1429c32fc3b0882.jpg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640.png

1、本周历法解析

640 (1).png

本周节气:雨水节气第一、二候。雨水第一候獭祭鱼,第二候鸿雁来,是指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天地阴阳之气交感,春意渐浓。

运气分析:雨水节气,冰雪逐渐消融,化为流水。乙巳年金运不足,肝木相对过亢,叠加初之气及司天影响,相火则易扰动坤土。

本周病症:痔(湿热下注,侧重热)。

病证分析:相火妄动,则易横逆犯脾,若此时进食羊肉等辛温食物,蕴结湿热于肠道,叠加日常久坐之恶习,瘀阻魄门,则极易发为痔。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痔是以便血、痔核脱出、肿痛为主症的疾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临床上可以分为外痔、内痔和混合痔。

病机:

痔多因脏腑本虚,兼因解剖生理,或久坐久立、负重远行,或长期便秘,或泻痢日久,或临厕久蹲,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或遗传因素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风湿燥热下迫大肠,瘀阻魄门,瘀血浊气结滞不散,筋脉懈纵而成痔。病位在肠,涉及肝、脾等脏。

证治分类:

1.内痔

(1)风伤肠络证

临床表现:大便带血、滴血或射血,血色鲜红,大便干结,肛门瘙痒,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伤于肠络,导致血不循经而溢于脉外。

治法:凉血祛风。

代表方:凉血地黄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门肿物外脱、肿胀、灼热疼痛或有滋水;大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与热结,下迫大肠,导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经络交错而生内痔。

治法:清热燥湿。

代表方:槐花散加减。

(3)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肿物脱出肛外、水肿,内有血栓形成,或有嵌顿,表面紫暗、糜烂、渗液,疼痛剧烈,触痛明显,肛管紧缩;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证机概要:气滞则血瘀阻于肛门,肛门内块物脱出;血不循经,导致血栓形成。

治法:活血消肿。

代表方:活血散瘀汤加减。

(4)脾虚气陷证

临床表现:肿物脱出肛外,不易复位,肛门坠胀,排便乏力,便血色淡;面色少华,头晕神疲,食少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胖,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虚气陷,无力摄纳,痔核脱出不得回纳;气血两虚,下血量多而色淡。

治法:益气升提。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2.外痔

(1)血热瘀结证

临床表现:肛缘肿物凸起,其色暗紫,疼痛剧烈难忍,肛门坠胀;伴口渴便秘;舌紫,苔薄黄,脉弦涩。

证机概要:血热瘀结肛门,充突为痔。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代表方:凉血地黄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2)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便后肛缘肿物隆起不缩小,坠胀明显,甚则灼热疼痛,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湿热下注,气血凝结于肛门,充突为痔。

治法:清热利湿,散瘀消肿。

代表方:萆薢化毒汤合活血散瘀汤加减。

3.混合痔

同外痔、内痔的辨治。

以上证型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出现,还有可能在同一患者的病程中先后出现。本周重点提醒湿热下注型,治疗时侧重清热。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痔属于湿热下注、侧重于热,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情绪状况可以通过影响气机的运行从而影响痔的轻重。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紧张或焦虑等不安情绪,就容易加重气血的郁滞,加重病情。由此,在防治痔的过程中,情志调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案,才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2.起居调养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卫生,防止便秘、腹泻发生,蹲厕所不宜因刷视频、看小说而导致时间过长,以免肛门部淤血。

3.饮食调养

忌食辣椒、胡椒、茴香等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煎炸的食物。同时建议辅助进食含膳食纤维高的食物,如芹菜、菠菜、糙米等,以促进胃肠蠕动。

4.运动调养

避免久坐久立及负重远行,进行适当的活动或定时做提肛运动(提肛运动是指有规律地向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一提一松交替进行),站、坐、行均可进行,每次做提肛运动50次左右,持续5~10分钟即可。提肛运动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预防痔等肛肠疾病。

5.代茶饮建议

干槐花10g,炒山楂6g,水煮代茶饮,不拘时饮,每日1剂,可反复冲泡。干槐花:功效为凉血止血,清肝泻火,适用于血热出血者。炒山楂:功效为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适用于肉食积滞者。

6.穴位建议

大肠俞穴、承山穴,揉按以酸胀为度,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的痔、肛裂等疾病大多可参考中医学的痔进行辨治,本周以痔为例进行介绍。痔,是最常见的肛肠疾病,由于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淤血并肿大,易出现排便时出血、疼痛、肛门瘙痒、痔赘(俗称“肉赘儿”)脱垂等症状。

流行病学:

痔的发病高峰是45~65岁,65岁后患病率逐渐下降。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内痔

(1)Ⅰ度:便时带血、滴血或手纸带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无痔脱出。

(2)Ⅱ度:排便时有痔脱出,便后可自行还纳,可伴出血。

(3)Ⅲ度: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脱出肛门外,需用手辅助还纳,可伴出血。

(4)Ⅳ度:痔脱出不能还纳或还纳后又脱出,可伴出血。内痔严重时,可表现为喷射状出血。

2.外痔

主要临床表现为肛门不适、潮湿不洁,有时有瘙痒。结缔组织外痔(皮赘)及炎性外痔常见。如发生急性血栓形成时,可伴有肛门剧痛,称为血栓性外痔,疼痛的程度取决于血栓大小及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3.混合痔

内痔和外痔的症状可同时存在。内痔发展到Ⅲ度以上时多形成混合痔。混合痔逐渐加重,呈环状脱出肛门外,脱出的痔块在肛周呈梅花或环状,称为环状痔。脱出痔块若被痉挛的括约肌嵌顿,不能有效还纳于肛门内,以致水肿、淤血甚至坏死,临床上称为嵌顿痔或绞窄性痔。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药物治疗方法。

1.缓泻剂

(1)口服纤维类缓泻剂:高纤维饮食或膨化剂,如小麦纤维素颗粒、卵叶车前子、车前草。

(2)刺激性缓泻剂:番泻叶、比沙可啶。

(3)粪便软化剂:如液体石蜡、种籽油。

(4)渗透剂:如乳果糖、氢氧化镁、山梨醇和乳酸。

2.静脉活性药物

静脉活性药物的代表药物如柑橘黄酮片,提取自天然柑橘,是地奥司明(90%)和其他活性黄酮类化合物(10%)的微粒化混合物。

3.镇痛药

常用的镇痛药如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上一般将其用于痔疾患者的术后镇痛。

4.局部外用药物

局部外用药物包括软膏、栓剂等。软膏常用于齿状线以下的病灶,而栓剂则用于齿状线以上的病灶。痔局部外用药物常含有麻醉镇痛成分,如丁卡因及利多卡因,或含激素类成分,如可的松。

5.注射疗法

常用的注射药物有消痔灵、芍倍注射液、15%氯化钠溶液、50%葡萄糖溶液、5%石炭酸杏仁油和95%乙醇等。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丁洵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