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节气时病五十二方》第二周:唇风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丁洵 2025-02-10 09:24:2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ed55f0521ce545e992855485a40b24bd.jpg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640.png

1、本周历法解析

640 (1).png

本周节气:立春节气的第二、三候。立春第二候蛰虫始振,第三候鱼陟负冰,此时天地间的阳气进一步复苏。

运气分析:时值立春,风邪渐起,岁运加持下,全年金运不足,易损阴分,初之气与司天叠加厥阴风木,风燥明显,极易侵袭人体上半部分。

本周病症:唇风(阴虚血燥)。

病证分析:风邪易侵袭人体头目,燥邪伤阴,又逢元宵佳节,进食汤圆等黏腻之品,脾胃运化功能受牵制,水谷精微不能及时上输头目,积滞于中焦则郁而化热,内外相合,若此时大风频作,则容易发为唇炎,表现为唇干起皮,肿燥异常。平素常熬夜、吃烧烤、吃夜宵者容易出现脾胃积热及阴虚火旺证,更需注意本周病症的防护。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唇风是以口唇红肿、痒痛、破裂流水、干燥脱屑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病机:

口唇与脾胃关系密切,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阳明胃经环唇夹口,脾胃失健则唇病。

证治分类:

1.脾胃湿热证

临床表现:口唇肿胀糜烂,流黄水,或表面腐物覆盖;口干不欲饮,腹胀,纳差(食欲不振),大便秘结,小便赤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机概要: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郁生热,湿热相搏,上犯于唇。

治法:清胃泻火,健脾除湿。

代表方:清脾除湿饮加味。

2.脾虚血燥证

临床表现:唇肿干燥,皲裂脱屑,缠绵难愈,寒冷季节加重;头晕目眩,面白无华,纳差,口干;舌质淡,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脾气虚弱,外感燥热之邪或温热病后,伤阴化燥,燥热循经上熏。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润燥。

代表方:四君子汤合四物消风饮加味。

3.气滞痰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病程较长,唇肿肥厚,唇色暗红,扪之有颗粒样结节,或唇部裂沟,渗液结痂;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

证机概要:多因情志所伤,气机失调,血行不畅,痰凝内结,气血痰郁结于唇。

治法:理气豁痰,化瘀消肿。

代表方: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味。

4.胃经风火证

临床表现:口唇发痒,色鲜红,皲裂,灼热疼痛;口渴欲饮,口苦、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洪数。

证机概要:胃火炽盛,复感风寒、风热之邪,入里化热,引胃腑积热上冲,导致阳明胃经风火相搏,风火循经上灼口唇皮肤。

治法: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代表方:双解通圣散加味。

5.阴虚血燥证

临床表现:唇肿燥裂,流水,甚者流血,痛如火燎,犹如无皮之状,结痂;鼻息焮热,小便黄赤短涩;舌干少津,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治法:凉血祛风,养阴润燥。

代表方:四物消风饮加减。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唇风属于阴虚血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唇风易反复发作,患者往往会有郁闷的情绪,而郁闷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体内气血的运行,从而容易加重病情。因此,应保持乐观,心态平和,消除不良情绪,以防病情加重。在唇风缓解期更要注意情志调节,避免出现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否则易致本病复发。同时,患者可以通过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起居调养

本周唇风属阴虚血燥,起居方面尤其需要注意减少熬夜,熬夜是在身体应该休息“充电”的时间选择了强制“运行”,定会大大加重阴血的耗损,从而使阴虚愈发严重,唇风的恢复就会变得困难。因此,早睡非常必要,多闭眼休息,减少用眼时间,是防治唇风的妙法。

3.饮食调养

唇风患者在饮食上需要以清淡为主,多吃新鲜蔬菜,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减少鸡肉、牛肉、羊肉、狗肉等温燥肉类的摄入,可以选择鸭肉、猪肉等清润肉类。

4.运动调养

可以适当地进行运动,但不要长时间风吹日晒,纠正舔唇、咬唇的习惯。

5.中成药建议

防风通圣丸 + 玄麦甘桔颗粒。防风通圣丸:功效为解表通里、清热解毒,适用于风热郁结、气血蕴滞证。玄麦甘桔颗粒:功效为清热滋阴、祛痰利咽,适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浮证。

6.穴位建议

合谷穴、少商穴、太溪穴,睡前每穴位各轻揉 3 ~ 5 分钟,以酸胀为度。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唇炎可以参考中医学的唇风进行辨治。唇炎是发生于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的总称。根据临床经验,本周还易高发牙周炎,素有口腔疾病者,尤须注意。

流行病学:

唇炎发病率较高,是最常见的发生在唇部的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皆可发病。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急性唇炎

急性唇炎一般发病急,多见于外伤、急性感染等,主要表现为口唇急性红肿、水疱、糜烂、破溃等。

2.慢性唇炎

慢性唇炎根据临床表现特点可以分为以脱屑为主的慢性脱屑性唇炎,以及以渗出、糜烂为主的慢性糜烂性唇炎。

3.腺性唇炎

腺性唇炎通常以唇部肿胀、肥厚为特征,好发于中年。

4.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

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唇炎多见于下唇,用手触摸会感觉质韧或有结节。主要表现为淡黄色痂皮覆盖,局部弥漫肿胀,伴阵发性剧烈瘙痒感。

5.浆细胞性唇炎

浆细胞性唇炎没有特征性表现,可见黏膜潮红、糜烂、肿胀。有些患者的唇部没有糜烂,可见边界清楚的暗红色水肿性斑块,表面有涂漆样光泽。

6.肉芽肿性唇炎

肉芽肿性唇炎通常表现为弥漫性反复肿胀,从一侧唇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另一侧。局部柔软或质韧,无痛无瘙痒,按压有垫褥的感觉,不凹陷。唇周皮肤可潮红或暗红。

7.梅 - 罗综合征

梅 - 罗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以反复性口面部肿胀、复发性面瘫、裂舌为主的三联征。

8.光化性唇炎

光化性唇炎有明显的季节性,往往春、夏季多发。发作前受过日光照射,有干燥脱屑样或者湿疹糜烂样表现。

9.超敏反应性唇炎

超敏反应性唇炎分为两种,一种是接触性唇炎,发病较慢,接触变应原(即过敏原)后要经过 2 ~ 3 天才开始出现黏膜充血红肿,或形成红斑,严重者可出现水疱、糜烂或溃疡,表面有假膜覆盖;另一种急性发病的类型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

治疗方法:

1.局部治疗

通常以局部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1)脱屑性唇炎可用抗生素软膏或激素类软膏,如金霉素眼膏、曲安奈德乳膏等局部涂抹。

(2)糜烂性唇炎可用含消毒抗炎药液(如 0.1% 依沙吖啶溶液、5% 生理盐水等)的纱布局部湿敷,待结痂消除、皲裂愈合,才能涂软膏类药物。

(3)对日光敏感者,可用放射性核素磷 -32(32P)敷贴。局部涂抹防晒剂,如 3% 氯喹软膏、5% 二氧化钛软膏。

(4)唇部肿胀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局部注射,或微波治疗。局部注射激素有助于愈合,病情一旦好转即应停止,频繁注射可能引起唇部硬结。

2.全身治疗

全身药物治疗不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案,但可以辅助、增强和巩固局部治疗的效果。

(1)口服维生素:维生素 A 可减少唇部黏膜脱屑;维生素 B2、维生素 B6 可促进黏膜生长。

(2)口服激素: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时,可口服泼尼松等激素药物,但须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

(3)抗生素:对于激素疗效不佳或为避免使用激素出现不良反应,医师可能会选用抗生素药物,如氯法齐明、甲硝唑、米诺环素。

(4)抗过敏药物:过敏引起者可服用抗过敏药,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丁洵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