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刚。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孙荣 长沙报道
刘振刚,湖南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介入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从事临床工作近20年,深耕微创介入工作10年。他擅长肝癌、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微创介入综合治疗,熟练掌握B超、CT等影像设备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技术,如灌注化疗、栓塞、粒子植入、微波消融术、冷冻消融术等。这些技术以治疗精准、创伤小、恢复快为特点,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侠之大者,为护苍生”这句古训,在刘振刚身上,化作了现代医者的担当。儿时的武侠梦,让他踏上从医之路——对他而言,手术台就是他的江湖,那根细长的穿刺针,便是守护生命的“剑”。
铅衣之下,藏着侠客的梦
这个梦的代价,是日复一日地将自己套进重达30多斤的铅衣里。“每次做介入手术,必须要穿铅衣,”刘振刚的语气很平静,仿佛在诉说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手术多的话,一天穿七八个小时,对体力也是一种考验。”
长沙盈康肿瘤医院手术室内,射线穿透了患者身体,为他指引通往病灶的路径;而铅衣,则为他抵挡着那些看不见的、日积月累的强辐射伤害。
这身重量,他一扛就是二十余年。他的微信名叫“铅衣侠wula”,“wula”是俄语“万岁”的音译,既是为自己打气,也是给患者加油。
然而,他所钻研的微创介入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却并不为大众所理解。“很多人不懂,认为只有开刀才算治病。甚至会质疑‘大医院都治不好,你们能行?’”刘振刚坦言,这是他和许多微创同道曾面临的普遍困境。
当传统的手术、放疗、化疗手段用尽,许多患者和家属被宣判“无路可走”。他们不知道,在外科手术之外,还有一条名为“微创介入”的道路,能够以更小的创伤,直击病灶核心。这种信息差,是许多癌症患者最大的遗憾,也是刘振刚决心要打破的壁垒。
在工作之余,刘振刚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做治疗科普,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技术原理。
可这位敢于挑战“不可能”、为无数患者改写命运的“铅衣侠”,自己的心中,却横亘着一道始终无法跨越的坎。
医者难自医,那道没有成为深渊的坎
“我的母亲是肺癌去世的。”当谈及这段往事,这位硬朗的汉子眼神黯淡,声音也低沉了许多。“从发现病情到去世,大概也就5个月。确诊的时候已经是晚期了。”
那是他心中永远的痛。母亲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老家,而他身在异乡。诊断结果传来时,母亲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根本无法长途跋涉前来接受他擅长的介入治疗,最终只能在当地做传统化疗。“钱花了,罪受了,身体垮了,人没了。”
这些冰冷的词语,浓缩了一个家庭最沉痛的记忆。
“这么多年,这一道坎一直很难过去。自己是医生,亲人得病却帮不上忙,只能束手无策。很遗憾!”那一刻,他引以为傲的医术,在至亲的病魔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母亲的离世,几乎动摇了他的职业信仰。“我母亲去世以后,让我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产生了质疑,觉得很迷茫。”
医者难自医,这像是命运对这位“侠客”最残酷的嘲讽。他曾一度拒绝向人谈及这段往事,将那份巨大的无力感与内疚深深掩埋。
然而,那道坎没有成为吞噬他的深渊,反而化作了一座桥。一座让他能真正走进患者内心、理解他们痛苦与渴望的桥。
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一座桥,一团火,一个江湖
母亲的离去,让刘振刚比任何人都明白,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有效的、精准的治疗有多么重要。这份切肤之痛,让他与患者之间产生了一种更深层的共鸣。
在病房里,他完全没有专家的架子。他会跟患者像朋友一样聊天,开导他们。“别紧张啊,这不过是个小手术,放松点,血压就正常了。这手术啊,就跟咱们聊天似的,一会儿就过去了。”查房时,看到家属给病人买太多补品,他会笑着劝阻:“别买太多东西,买多了用不了,浪费钱。”
“你们从远方来,相信我,相信这个地方,我也会尽最大的努力。” 这是他对患者最质朴的承诺。
一位患者在采访中说:“从进了这个医院后,好像一个家的感觉。刘主任他们是实实在在的,锦旗上写的那些,他们都做到了。” 这份家人般的信任,是刘振刚用真心换来的。
他常说,自己的原则是“先做人,后做事”。对于条件不好的患者,他总会想方设法用医保能报销的、更便宜的药物,尽力为他们减轻负担。这份坦荡与真诚,让他成为了许多晚期癌症患者心中最后的“救命稻草”。
“我不敢说能救所有人,但我绝对不会放弃我的每一个患者,我会一直全力以赴下去。”
二十年来,他始终在为那些“最后一搏”的患者战斗,只为每个生命都能少一些遗憾,多一分希望。
铅衣,是他的身份;“乌拉”,是他心里的火。无影灯下,那个身形高大的身影,那个叫刘振刚的“侠客”,仍在继续他的“江湖”。
来源:红网
作者:孙荣
编辑:李香枝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