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香枝 通讯员 王容容长沙报道
清晨六点,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诊室里,日光灯刚透出微光,蒋益兰已端坐诊桌前翻阅病历。眼镜滑至鼻尖,她抬手轻推——这个动作里藏着四十年的习惯。这副度数换过三次的眼镜,从未挡住她追随患者的目光。从长沙江面的晨雾到乡间山路,从诊室白墙到视频问诊屏幕,这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湖南省名中医,用一生践行“大医精诚”,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领域写就仁心济世的佳话。
蒋益兰问诊。
诊室初心:“药会苦,但心不能苦”
“医者仁心,要让患者带走舒坦。”这是蒋益兰常挂在嘴边的话,更是她开方时的准则。每次提笔写处方,她总会在笺上悬停片刻,反复斟酌后换成疗效佳、价格平的药材。她深知,许多肿瘤患者需长期用药,“能为他们省一分,就多一分坚持治疗的底气”。
诊室墙上,一面面锦旗见证患者的信赖,最角落那幅褪色的十字绣却格外醒目:针脚歪歪扭扭,“救命恩人”四个金字却力透布面。这是一位肝癌患者临终前绣成的礼物,如今成了蒋益兰伏案深夜的灯火,是她带着模糊视力研读CT片的动力,更是她四十年从医路不变的航标。“患者把生命托付给我,我就得拼尽全力。”这份初心,从她穿上白大褂那天起,从未动摇。
生命守护:十年抗癌书写医学奇迹
2003年寒冬,82岁的周老太太被家人抬进蒋益兰诊室,腹部肿块如揣篮球,皮肤撑得发亮。此前,省城大医院的手术未能带来希望,“中分化腺癌”的活检报告像一道死刑判决。家属冻疮皲裂的脸上,泪水冲开两道深痕:“蒋医生,这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望闻问切间,蒋益兰的手指在患者腹部轻轻游走,在坚硬如石的肿块边缘,她捕捉到脉搏里一丝微弱的生机。“试试中药?”她的声音不大,却劈开了笼罩这个家庭的绝望。那张写满三页纸的处方,不仅标注每味药的炮制方法,连煎药火候都细致写明。谁也没想到,这场守护一坚持就是十年——2013 年复查CT显示,那个曾被判定“随时可能破裂”的肿瘤,十年仅增长1厘米,宛如被施了“定身咒”。老太太拉着蒋益兰的手哽咽:“我多活的每一天,都是您给的。”
这样的故事,在蒋益兰的诊室里不断上演。从医四十载,她凭借“医德至上、医术精湛”赢得患者与同行的双重认可,先后荣获“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湖南省最美女医师”“湖南省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多项荣誉,成为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与重点专科的核心学术带头人。
科研破壁:从临床病例到“救命良方”
蒋益兰的抽屉里,锁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扉页早已磨损,内页却工整记录着4000多个肿瘤病例——△标注疗效显著,○代表预后良好,★则是需重点攻克的疑难病例。这本被她视若珍宝的“病历集”,后来成为《蒋益兰肿瘤治疗临床经验集》的母本,更孕育出让无数肠癌患者重获新生的“健脾消癌方”。
蒋益兰。
为研制这一良方,医院实验室的灯常常亮至凌晨。蒋益兰带着学生将“健脾消癌方”拆解为18种组合,在显微镜下逐组观察癌细胞变化。有次连续通宵实验后,她趴在数据记录表上睡着了,手中还紧攥着笔。当实验终于证实方剂能有效抑制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时,这位素来温文尔雅的医生,在实验室里动情落泪:“能让患者少受点罪,所有辛苦都值了。”
如今,“健脾消癌方”已转化为医院院内制剂“肠复康颗粒”,在湖南专科医联体单位广泛推广;她主持的“原发性肝癌中医诊疗规范化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健脾消癌方拮抗大肠癌术后复发转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她还针对老年肺癌患者提出“益气养阴、化瘀解毒、化痰散结”治法,拟“益肺败毒方”,相关课题获湖南省中医药科技二等奖。四十年来,她主持、参与国家级、省厅级科研课题 20 余项(含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编写专著8部,用科研实力为中医抗癌筑起“防火墙”。
薪火相传:让中医火种照亮更多角落
每周四下午,湖南省名老中医药专家蒋益兰传承工作室里总是座无虚席。“一手摸脉,一手要看化验单”,蒋益兰带着弟子、研究生读经典、讲指南,将最新诊疗规范与临床经验结合,手把手传授辨证施治的精髓。她把四十年经验编成朗朗上口的口诀:“肠癌健脾是根基,肝癌化瘀要牢记,肺癌养阴需持久,调方如调兵,攻守要相宜”,成为学生们临证的“指南针”。
“医术是船,医德是帆,没帆的船,到不了彼岸。”这是蒋益兰对学生的常叮嘱。在她带教的60余名研究生中,不少已成长为各地肿瘤学科的顶梁柱,他们将“药廉效宏”的理念贴在诊室墙上,把中医抗癌的火种从城市医院播撒到乡镇卫生院,从国内学术论坛带到国际交流平台。
蒋益兰与学生在一起。
如今,年过六旬的蒋益兰仍坚持每周二上午在医院门诊六楼名医堂五诊室坐诊,每次总是提前近一小时到岗,推迟两小时下班。夕阳透过诊室窗户,在她的白大褂上投下金色光斑,宛如为这位“岐黄传人”镀上温暖铠甲。
从豆蔻年华到两鬓染霜,蒋益兰用四十余年的坚守证明:最高明的医术,是让患者感受到被珍视;最伟大的医者,是把每个生命都捧在手心。这条用仁心铺就的岐黄之路,不仅通往患者心坎,更照亮了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李香枝 王容容
编辑:王媛媛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