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结束高考一个多月的晓钰(化名)在父母的陪伴下来到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门诊。在诊室里,晓钰向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总是乏力、手脚发冷、没精神、痛经……
在治未病中心的诊室里,患者们大多会像晓钰这样,向医生讲述自己平素在生活中的感受。这些感受虽然不太好,却往往并不激烈,而是以较为柔和的状态持续出现;不仅包括身体上的感受,还有心理上的。医生给出的建议也有着相似的温和:即采用包括中医外治法、内服膏方等等方法,加上生活方式的调整,进行为期数月的调理。
所谓“治未病”,指的是以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和慢病人群为主要服务对象,改善人群体质、促进疾病痊愈、防止病后复发。李晓屏提出“以小为要,以平为期”的治疗理念,力求用“小方小法”,解决困扰患者的“小问题”。
“小方小法”见效,需要长期过程。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的当下,“治未病”已经从中医的专有名词逐渐成为大众化的生活方式。
△李晓屏正在坐诊
“望闻问切”与现代科技结合,形成个性化调理方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李晓屏告诉记者,患者来到治未病中心门诊后,首先需要填写一张“中医体质调理首次记录表”。上面详细地了解患者起居习惯、饮食习惯、烟酒习惯、运动习惯、社会关系、情志情况等。
经过门诊医生进一步问诊,患者会接受中医体质辨识的相关检测。
在人们的想象中,中医常常与传统的“望、闻、问、切”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里,现代化的设备也充分融入了中医诊疗的理念:患者将双手放在仪器上,中医经络检测仪便可根据手部三阴三阳经的信息分析出人体经络、脏腑变化趋势、体质类型分析、个性化调理建议等内容。
△患者可以将双手放在此处,中医经络检测仪将具体分析出人体经络等信息
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则能将中医的舌诊、面诊、脉诊、问诊等融于一体,可以根据患者舌象、脉象等信息等综合判断患者的体质。
△电子脉诊
这些高科技设备,使得中医临床诊断有了客观、定量地辅助参考信息。拥有这些信息,医生就能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根据患者体质的情况,我们会给出相应的中医特色的治疗。例如敷贴、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也有用于服用的膏方。当然,我们特别强调生活方式的调理,例如饮食、运动、起居等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治未病”非常注意患者的“身心同调”,注意情志的调适。在治未病中心,记者看到了一间中医心理咨询室和一间中医心理测量治疗室。在这里,心理咨询师会根据患者摆放在沙盘里的道具分析其心理状态,尝试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并与之深入交流。
△中医心理测量治疗室里摆有很多道具
李晓屏介绍,给患者制定一次调理方案,疗程大约在2到3个月。中医讲求“整体”观,人体状态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从在诊室第一次见到患者,到每次接待他们前来复查,加上在手机上的沟通指导,李晓屏及其团队对每一名患者的情况保持着动态关注。
△坐诊时,李晓屏为患者制订调理方案
治未病理念逐渐被大众接受,成为流行的生活方式
记者在治未病中心走访时,不仅看到了许多希望调理身体的中老年人,也偶遇了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女性。
晓钰的父母告诉记者,晓钰今年18岁,整个高三学年因为压力大而出现了月经不调、没精神的状况。趁着高考结束后这个暑假,晓钰想抓紧机会调理好身体,以崭新的面貌开启大学生活。
在中医体质辨识检测室里,记者看到了正在接受经络检测的大学生刘同学(化姓)。刘同学今年22岁,正在长沙一所大学就读。多年来,她饱受盗汗的困扰,在多家医院就医均不见好转。“我有个同学在这里的治未病门诊看过睡眠质量相关的问题,听说经过调理,效果很不错,所以也推荐我过来看看。”
当然,治未病中心主张健康维护和亚健康调理。如果患者已经达到了临床诊断标准,中心会将患者转诊至相应的科室做进一步治疗。
最近,科室还来了不少咨询“冬病夏治”的患者。李晓屏介绍,“冬病夏治”在防治病种方面,已由肺系疾病拓展到脾胃疾病、疼痛性疾病、妇科疾病、男性疾病等多个方面;敷贴剂型也在传统散剂、糊剂的基础上,研制了巴布剂,减轻了皮肤的不良反应。另外,产品也由单一的“三伏贴”向系列产品“三伏灸、三伏熨、三伏浴、三伏补”等多方面拓展,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冬病夏治”治疗技术。
△最近,许多市民来到治未病中心敷贴三伏贴
据了解,2017年1月,“三伏三九”治未病技术获得湖南省中医专长绝技项目,立项了3个课题,并获得了2项国家专利。
“现在十几岁的孩子多发肥胖,或者脾胃功能不好,也有心理压力很大的。”李晓屏告诉记者,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饮食调理、运动心理调理等进行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快、生活压力大,气郁人群(易出现情绪状态)越来越多且低龄化,“治未病”理念也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由于治未病调理过程比较长,渗入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治未病”也成为一种逐渐流行起来的生活方式。
来源:潇湘晨报
作者:任弯湾 摄影记者袁召辉
编辑:丁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