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如同 “隐形绳索”,悄然勒紧血管、损伤心脑肾,可诱发中风、心梗、肾衰等严重后果。但不少患者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 “无症状就不用管”,有人依赖药物却忽视生活方式调整,还有人迷信 “偏方” 延误治疗。
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三科夏相宜主治医师从中医的角度为大家科普如何科学防治高血压。
1、高血压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高血压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机复杂,常见的证型多为:
1.肝阳上亢——易怒、头晕、面红耳赤,血压波动大。
2.痰湿壅盛——体型偏胖,头重如裹,多伴随有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谢性疾病。
3.气血不足——乏力、心悸,血压偏低或忽高忽低。
4.肾阴亏虚——耳鸣、腰酸,多见于中老年人。
中医看待高血压,并非单纯关注 “指标高”,而是将其视为全身气血失衡的表现,更注重 “调体质” 而非 “单纯降压”。
2、中医如何“稳压”?——药物+生活调摄
1. 辨证用药,不盲目跟风
肝阳上亢:采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
痰湿壅盛: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调理。
气血不足:采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肾阴亏虚:采用杞菊地黄丸、左归丸等。
●注意:中药降压需个体化,务必在专业中医医师的辨证下治疗。
2.生活方式调整——比吃药更重要
饮食上少盐(每日≤5g)、少油腻,推荐5个实用中医降压生活小妙招:
(1)中医讲究"药食同源",不同体质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这样喝中药茶饮:
①肝阳上亢证:菊花+枸杞+决明子(清肝明目,降肝火),适合春季或压力大时喝
②痰湿壅盛:山楂+荷叶+陈皮(消脂化浊,祛痰湿),饭后喝,连喝1个月
③气血不足:酸枣仁+茯苓+龙眼肉(养心安神,助睡眠),适合睡眠不好时喝
注意:茶饮不能替代药物,仅可起到辅助调理体质的作用。
(2)按按耳朵就降压(耳穴降压法),耳朵是全身经络的"缩影",每天按摩5分钟,轻松稳血压:
①降压沟(耳朵背面凹槽),手法:用拇指从上往下搓揉,每次50下,早晚各1次,适合各类高血压患者
②肝点(耳甲艇的后下部),手法:用指甲轻掐10秒,松开,重复5次,适合爱生气的人。
③心穴(耳甲腔中央凹陷处),手法:用食指按压,顺时针揉30圈,适合各类高血压患者。
(3)家常菜里加“降压三宝”,中医认为食疗胜药疗,这些菜要常吃:
①芹菜(天然降压菜):榨汁(加苹果)、清炒、煮汤,芹菜里含芹菜素,可以扩张血管。
②黑木耳(血管清道夫):凉拌(加醋)、炒蛋、煲汤,抗凝血,防动脉堵塞。
③葛根(更适合糖尿病患者的降压食材):熬粥,清炒,葛根素能松弛血管平滑肌,尤其改善颈动脉供血,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晕、颈僵。
(4)每天练“降压操”
八段锦(重点动作):
双手托天:伸展三焦经,调节内分泌;
摇头摆尾:疏通肝经,降肝火。
每天练10分钟,微微出汗即可。
(5)睡前泡脚+按涌泉(引火归元法)
每晚使用桑枝+钩藤+牛膝各15克煮水泡脚,起到引血下行,降压助眠效果;泡完脚后按摩涌泉穴(脚底前1/3凹陷处),睡前搓100下,左右脚交替,可以达到降虚火,稳血压的作用。
3、中西医结合,科学管理血压
血压≥160/100mmHg 或高血压 1 级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情况时,需配合西药的降压药规范治疗,避免靶器官损害,不可纯靠中药降压。中药可改善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调节体质,但无法完全替代降压药。血压稳定后,可根据复诊情况调整方案,逐步减少用药量。
需警惕 “无症状 = 血压正常” 的误区!建议家庭备电子血压计,每日晨起、睡前各测一次并记录。即便血压稳定,也需定期复诊,以便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提醒
1.降压不是目的,护心脑肾才是关键。别只顾着降数字,要关注整体健康。
2.药不能随便停。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波动,更危险。
3.最好的医生是自己。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心态平和,才能长治久安。
来源:湖湘中医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