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芪
黄芪是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根,形状呈圆柱形,分枝极少,上端稍粗。黄芪的长度一般在30厘米~90厘米,直径1厘米~3.5厘米,表面有灰黄色或淡褐色的“外衣”,上面分布着纵皱纹,就像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黄芪质地坚硬且富有韧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还带有粉性,皮部如同温润的羊脂玉,呈现黄白色,木部则是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凑近轻嗅气味微弱,放入口中咀嚼,微甜中带着一丝豆腥味。
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肺经,被誉为“补气之王”。《本草纲目》记载:“(黄芪)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黄芪能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等,与人体脏腑功能的调节紧密相连,体现着中医药“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文化内涵。
黄芪的由来
黄芪是一味流传2000多年的珍贵中药材,历代医家都对“黄芪”有极高的评价,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材。黄芪又称黄耆,“耆”是长的意思,指长者。关于黄芪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相传古时有一位老中医,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为百姓治病无数、救人无数。有一天去山上采药,遇见一个儿童在悬崖往下滑,老中医戴糁舍命相救,儿童救起,自己脚下一滑,跌落悬崖而死。老人形瘦,面色淡黄,后人尊他“黄耆”。老人去世后,其墓旁生长出一种草,人们便称之为“黄芪”,乃老人化身为草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是这样解释黄芪的名字:“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人们都知道,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但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所以民间自古就有“冬令取黄芪配成滋补强身之食品”的习惯。民间也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具有健脾、补气,止汗、利尿、消肿、排脓、生肌的功效,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气虚自汗,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等,临床常用于缓解腹泻、脱肛、便血、女性崩漏、水肿、皮肤破溃等症状。
黄芪的鉴别方法
一看外表皮:好的黄芪表皮微微发黄,颜色均匀。
二看切面:好的黄芪切片后,切面金盏银盘、菊花心清晰可见,纹路清晰,韧性十足,中间无枯空或黑心。
三尝味道:黄芪是可以生嚼吃的,取一片放嘴里尝尝,好黄芪味道甘甜,嚼之有豆腥气味。如果有酸味怪味是熏过硫磺的。也可以从干湿程度辨别,好的黄芪应该是不干不湿,抓一把用力攥紧不会碎而且能团在一起,松开手之后能自然松散,这种干湿度最佳。
黄芪的食用方法
1.黄芪枸杞茶。黄芪9克、枸杞子15克,放入壶中,倒入200毫升温开水,盖闷10分钟即可代茶饮用。
2.黄芪当归炖羊肉。黄芪30克、当归15克,羊肉1000克加清水适量,煮、炖煲2小时。
3.黄芪粥。黄芪20克,放入砂锅中用水煎30分钟,过滤取汁,与梗米100克煮成粥,加入适量盐或糖 。
注意事项
野生黄芪的数量有限,目前市场上的黄芪多数为人工栽培,建议市民们从正规渠道选购黄芪,在遵从医嘱的情况下正确、合理地使用黄芪。
此外,中药服用前需要辨清体质,一般来说,下面这几类人都不建议食用黄芪:
1.阴虚人群:主要表现为手脚心发热、口干咽燥、爱发火、睡眠质量差等;
2.湿热人群:主要表现有口干、口苦、口臭、体味大、舌苔厚腻等;
3.热毒炽盛人群:主要表现为面红目赤、局部焮热,伴有高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苔黄等;
4.正处于感冒发热期的人;
5.正处于经期或孕期的女性等。
来源:湖湘中医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