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10月27日——2025年11月2日】
本周节气:
霜降节气第一、二候。霜降第一候豺乃祭兽,走兽感受阴气开始储备食物;霜降第二候草木黄落,霜降时,其气凛冽,其意萧条,有很多草木开始枯黄凋落。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阴湿土,岁运是金运不及,主运少金。受客气太阴湿土影响,寒湿仍然存在;岁运金运不及、主运少金,金主肃杀收降,降敛不足,胃属阳明燥金,胃气主降,胃不降浊则可发生呕吐。
本周病症:呕吐。
病证分析:
胃气和降,则饮食物入胃中,糟粕向大小肠传导有序。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水谷,以和降为顺,若邪气侵扰,胃气不降则上逆为吐。脾主运化,以升为健,与胃互为表里,若脾阳素虚,或饮食所伤,则脾失健运,饮食难化,或水谷不归正化,聚湿为痰为饮,停蓄于胃,胃失和降而为吐。受五运六气影响,此时金气(秋气)降敛不足,则胃易失和降,而寒湿之邪仍然强盛,阻于中焦,胃气上逆则可发为呕吐。平素有饮冰啤酒、饮料,喜生食瓜果及脾胃虚弱者尤须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理论中,呕吐是一种疾病。呕吐是以胃内容物由口中吐出为主症的疾病。其中,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谓之“干呕”。临床上呕与吐常兼见,难以截然分开,故合称为“呕吐”。
病机:
呕吐的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居中焦,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气下行,以和降为顺。邪气犯胃,或胃虚失和,气逆于上,则出现呕吐。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呕吐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者因邪气所干,虚者由于胃虚不降,其中又有阴虚、阳虚之别。
证治分类:
1.外邪犯胃证
临床表现:突然呕吐,频频泛恶,胸脘满闷,或心中懊 ;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代表方:藿香正气散。
2.饮食停滞证
临床表现:呕吐酸腐量多,或吐出未消化的食物,嗳气厌食,脘腹胀满,大便秽臭,或秘结或溏泻;舌苔厚腻,脉滑实。
证机概要:积食内停,中焦壅滞,胃气上逆。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代表方:保和丸。
3.痰饮内阻证
临床表现: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如囊裹水,脘痞满闷,纳谷不佳;头眩,心悸,或逐渐消瘦;舌苔白滑或腻,脉沉弦滑。
证机概要:中阳不振,痰饮内停,胃气上逆。
治法:温化痰饮,和胃降逆。
代表方: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肝气犯胃证
临床表现:呕吐吞酸,或干呕泛恶,脘胁胀痛,烦闷不舒,嗳气频频,每遇情志失调而发作或加重;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
证机概要: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
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止呕。
代表方: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
5.脾胃虚寒证
临床表现: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发时止,食入难化,胸脘痞闷,不思饮食;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口干不欲饮,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寒,失于温煦,运化失职。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代表方:理中汤。
6.胃阴不足证
临床表现: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恶心;似饥而不欲食,胃脘嘈杂,口干咽燥;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
证机概要:胃阴不足,失于濡润,和降失司。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代表方:麦门冬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呕吐相当于外邪犯胃、寒湿伤中型呕吐,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饮食调养
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建议多吃温性的食物,如藿香、紫苏、生姜等。避免寒性及生冷食物。呕吐患者早晚可煲粥,养护中焦阳气、滋养中焦阴液,日常饮水应饮用温水、热水。呕吐缓解后,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使用不洁食物、避免饥饱过度。此时仍需注意冷饮、生冷瓜果不适合食用,肥甘厚味之品不适合多食,避免使用刺激性调味品,不宜饮酒、喝浓茶,粗糙食物不宜食用。
2.情志调养
注意调摄精神、心情舒畅,避免肝气横逆犯胃作呕。情志的调节对脾胃疾病的防治有很大影响。现代医学认为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兴奋,使胃黏膜血管痉挛收缩,可以加重胃黏膜上皮的损害。
3.起居调养
注意生活起居,寒温适宜。晨起早餐应在 9 点之前以应脾气升发,睡前应保持四肢温暖,肢冷者可睡前用温水泡脚,保持被褥、衣物干燥。
4.运动调养
注意运动适度,适当运动亦有助于脾胃的运化。有呕吐症状时脾胃气血生化乏源,应注意以休息为主,剧烈运动、过度运动不利于脾胃功能恢复。
5.中成药建议
藿香正气滴丸:功效为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用于呕吐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者。注意事项同藿香正气口服液。
6.穴位建议
中脘穴,可热敷热熨,亦可艾灸,以患者对温度的耐受情况判断艾灸时间,皮肤疾病、糖尿病患者不建议艾灸;内关穴、足三里穴每日按揉 15 分钟,以酸胀为度。
4.现代医学的认识
呕吐是现代医学胃炎、幽门梗阻、肠梗阻、急性胰腺炎、尿毒症、颅脑疾病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周以胃炎为例进行介绍。胃炎是指胃黏膜的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与细胞再生。
流行病学:
胃炎的发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居首位,本病多发生于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 胆汁反 流病史,以及酗酒、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损伤胃黏膜药物的人群。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急性炎症,组织学上通常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多起病迅速,表现为饱胀、疼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2.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慢性胃炎临床多见,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Hp 感染是最常见原因。约 10% 的患者出现上腹不适、嗳气、早饱、腹胀、上腹痛等消化不良症状。
治疗方法:
1.急性胃炎
(1)针对病因和原发病采取防治措施。
(2)处于急性应激状态的严重疾病患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应给予 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或服用黏膜保护剂。
(3)对非甾体抗炎药不能停药的患者可酌情应用质子泵抑制剂、H2 受体拮抗剂预防性治疗。
2.慢性胃炎
(1)根除 Hp :目前推荐四联疗法。四联疗法的组成包括一种质子泵抑制剂、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或替硝唑)、某些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等。四联疗法的疗程为 10 ~ 14 天。
(2)对症治疗:可用药物适度抑制或中和胃酸,促动力剂或酶制剂缓解动力不足或消化酶不足引起的腹胀等症状,黏膜保护剂有助于缓解腹痛与反酸等症状。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