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医药发展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中医药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人才支撑体系,从经典传承、创新发展到服务升级、产业转型,每个环节都亟须“懂理论、精技术、善创新、强引领”的高层次人才。本文聚焦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立足战略需求与现实挑战,系统解析其时代使命、目标指向与实践路径,助力中医药事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与重大需求
高层次人才是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的中流砥柱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凭借深厚理论、精湛技能与素养,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健康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是“未病先防”主导作用,以“治未病”理念为核心,精准干预亚健康状态、降低慢性病发病率、延缓疾病进程;二是“协同增效”治疗作用,将中医药理论与西医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为重大疑难疾病诊疗提供中西医协同治疗方案;三是“病后防复”核心作用,深挖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适宜技术优势,实现高质量康复。高层次人才以全周期健康管理能力,回应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期盼,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高层次人才是破解中医药传承创新瓶颈的关键力量
当前,中医药传承创新面临多重挑战,突出表现为发展模式粗放阻碍现代化进程、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制约服务效能、产业升级乏力削弱经济价值等,亟须全方位破局,而破局核心在人,特别是具有发起和探索作用的高层次人才群体。高层次人才以高度话语权,在发展模式升级、服务产业标准化、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主旋律,是中医药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的现代化演进路径。当今世界,兼具战略视野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已成为战略资源,具有表率和示范作用。全面激发高层次人才的创新潜能,释放其内在创造活力,将助力中医药事业实现“从1到N”的裂变式发展。
同时也要注意到,高层次人才并非天生禀赋,其能力形成依赖于系统教育、实践淬炼与环境滋养。因此,聚焦传承创新关键领域,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是激发人才潜能的关键抓手,更是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时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内涵解析
引领发展的中医理论家
中医理论是中医药立命之本,是区别于西方医学的独特基因,也是临床实践与科研创新的底层逻辑。理论家作为中医药学科发展的思想引擎,肩负着“守正”与“创新”的双重使命:既要守护中医药的文化基因与经典精髓,又要为其注入时代活力,是中医药赓续发展的关键依托,更是推动守正创新的源头活水。
中医理论家须具备三方面核心素养:其一,经典深耕能力,做传统智慧的“现代翻译官”。他们须深谙中医典籍精髓,精准阐释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传统概念的现代科学内涵,建立经典理论与当代疾病谱系的对话机制,让传统理论“活”在当下。其二,理论创新能力,做学术边界的“破界者”。他们应立足时代需求构建原创性理论框架,如对证候本质进行科学诠释,对经络实质提出创新性假说,回应“中医不科学”的质疑,在学术争议中开辟新境。其三,学术引领能力,做学科发展的“定星盘”。他们需将原创理论转化为临床规范,将前沿思考转化为教学内容,引领学术范式变革。
这种“守正创新”的引领作用,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向赋能。一方面,从经典中汲取天人相应、治病求本的哲学智慧,为现代医学的“还原论”困境提供“整体观”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以现代科学语言诠释中医理论,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唯有理论家持续输出原创性思想,中医药才能在传承中固本、在创新中开新。
具备完整临床思维且疗效显著的临床家
中医临床是服务人民健康的主战场,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药生命力的金标准。临床家作为中医药实践型领军者,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融汇临床经验与现代医学知识,既能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又能吸收现代医学成果,破解疑难杂症,更能通过“传帮带”培育青年人才,生动诠释中医药“扎根临床、服务人民”的核心价值。
中医临床家须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疗效验证能力。他们立足中医特色,结合现代技术,在特定领域形成中西医协同诊疗优势,通过循证医学方法验证疗效,形成符合国际规范的评价体系,既为患者提供可信赖的治疗方案,也为中医临床疗效“正名”。二是思维整合能力。他们熟练运用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等诊疗思路,结合现代医学检测指标动态调整方案,实现“精准辨证-个体化治疗-疗效追踪”的闭环,规避经验主义偏差。三是传承创新能力。他们通过跟师抄方、经典研读等传统师承模式,加速青年医生成长,引导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实现“经验传承”与“理论创新”的双向赋能,并通过基层坐诊缓解“看病难”问题。
临床家是中医药临床体系的“压舱石”与“加速器”。他们用疗效赢得信任,用经验反哺创新,用传承培育人才。优秀的临床家既是“会看病”的医者,更是“传经验”的导师、“创理论”的先锋,是中医药服务可及性的“守护者”,更是中医药“扎根实践、服务人民”精神的“践行者”。
拥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
中医药现代化的本质是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双向对话。当前,中医药面临“经验依赖强、机理阐释弱”“疗效认可度高、科学证据不足”等挑战,亟须一批兼具中医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创新型科学家,成为突破学科壁垒、重构知识体系的破局者。他们以科技赋能为引擎,推动中医理论-临床经验-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助力中医药参与全球生物医药竞争。
这类人才须具备三大核心特质:一是跨学科解析能力,善用现代科学语言“翻译”中医密码。借助系统生物学、复杂网络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将阴阳平衡、经络循行等传统概念转化为可量化、可验证的科学命题,破解“玄虚化”认知困局。二是技术创新转化能力,打通“实验室—临床—产业”创新闭环。从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到新药研发,从诊疗设备发明到专利布局,科学家需主导构建全链条生态,推动中医药从经验制药向数据制药、精准制药跃迁。三是国际话语塑造力,在交叉领域抢占规则制定权。通过发表高影响力成果,主导国际标准制定,将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转化为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推动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从根本上提升中医药的全球学术话语权。
科学家的创新实践,是中医药从传统经验迈向现代科技的关键。他们用实验证明中药的有效性,用数据模型阐释中医理论的现代内涵,推动中药产业突破“低质化竞争”困局,助力中医药融入全球生物医药创新网络。
推动中医药产业升级的实业家
中医药产业既是“健康中国”建设的民生工程,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特色载体,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增长,亟须 兼具市场敏锐度与产业情怀的实业家。他们通过资源整合与模式创新,构建品牌驱动的全产业链价值提升体系,将中医药资源禀赋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动能与社会效益。
优秀企业家应具备三大核心素质:一是资源整合能力,贯通种植、研发、服务全链条,构建“上联药农、下接医院、外拓市场”的协同生态,推动产业从分散种植向集约化生产、从粗放加工向精深化制造跃升;二是市场洞察能力,精准捕捉治未病、个性化健康管理、“中医药+美妆”等新兴消费需求,以“产品+服务”双轮驱动,开发高附加值的中医药健康解决方案;三是社会责任担当,践行义利并举的商业伦理,通过产业扶贫、基层布局助力中医药普惠化,实现企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向赋能”。
企业家的市场化运作,是中医药从传统事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转换器”。他们吸引社会资本破解投入不足困局,通过“互联网+中医”“中医药+康养”等模式创新,打破地域限制、拓展服务边界,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为“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把握发展全局的中医药战略家
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多领域协同,战略家作为立足国家战略需求、统筹传承创新全局的规划型领袖,以全局视野协调资源、制定战略,是中医药事业行稳致远的“领航者”。
战略家须具备三大核心素养:一是政策转化力,精准把握国家战略意图,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宏观发展思路转化为可落地的行业政策与区域实施方案,确保中医药发展与国家大局同频共振;二是资源统筹力,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机制,形成“政策引导—资金投入—人才支撑”闭环,破解资源碎片化、发展不均衡等现实难题;三是全球洞察力,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愿景,深度参与全球健康治理规则制定,推动中医药标准与国际接轨,提升中医药在世界健康舞台的话语权。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可分为理论家、临床家、科学家、实业家、战略家等类型,这是对其专业特质的归纳而非刚性划分。本文虽未深入探讨中医教育家,但中医药事业的复合性决定了人才须具备多维能力,既要有深耕单一领域的“专才型”领军者,也要有贯通多维能力的“通才型”集大成者,形成专才深耕与通才贯通的互补生态,勾勒出高层次人才的全景图。
新时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体系构建
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是推动从业者从经验型向复合型、创新型跃升的核心路径,是支撑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该体系以守正创新、知行合一为逻辑主线,围绕知识、能力、转化、实践、人文等五个维度,针对性破解学用脱节、成果难转化等痛点。
构建融通中西的知识体系
中医药学与西方医学虽分属不同体系但各具优势,二者并非对立隔绝,而应互鉴共荣。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需秉持开放包容理念,遵循中西互参路径,立足临床实践积淀,博采中西医之长,构建“学习赋能—融汇互通—深度共享”三维知识体系,实现传统根基与现代视野的双向赋能。
一是学习赋能。广泛汲取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进行动态校验,形成涵盖疾病诊疗全流程的思路方法体系,兼顾知识积累的广度与临床验证的深度。二是融汇互通。建立多维创新融合机制:在经典诠释层面,推动中医典籍研究与系统生物学等现代理论交叉融合,揭示中医理念的科学内涵;在诊疗实践层面,促进四诊合参与影像诊断、基因检测等技术有机整合,提升诊疗效率与精度;在技术研发层面,运用AI药物设计等技术赋能中药新药研发,打通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的常态化对话通道。三是深度共享。通过诊疗方案标准制定、疑难案例研讨等实践,推动中医理论普适化、疗效证据国际化、中药体系标准化,将“天人合一”的东方智慧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球健康解决方案。
这一体系以学习为始、以融汇为基、以共享为终,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知识升级提供系统化继续教育路径,破解“传统不懂现代、现代不接传统”的认知壁垒。
提升临床思辨能力
临床能力是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需构建“经典案例复盘-问题导向思维-思辨训练强化”能力提升工程,推动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的辩证智慧精准落地。
一是深耕经典案例,筑牢思维根基。以经典研修为基础,系统总结历代医家审因论治、因时制宜的思维范式,精准提炼临床诊疗逻辑,让书籍中的“经典”转化为现实中的“实例”,夯实思维基础。二是聚焦临床问题,锤炼思维内核。以临床实际问题为牵引,通过追踪证候演变、解析病因病机、归纳诊疗规律的全流程分析,构建思维闭环,在实践中强化临床思维的敏锐性与实践能力的适配性,切实解决临床痛点问题。三是淬炼决策本领,升级辨证思维。通过复杂病例辩论赛、治疗矛盾化解工作坊等实战训练,强化临床决策的敏捷性与准确性,推动辨证思维从经验型向精准型转变,全面提升诊疗决策效能。
激活传承创新转化引擎
针对“传统难创新”的认知壁垒与“成果难转化”的痛点,建立“平台—能力—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机制,推动传统经验向现代价值转化,服务临床需求与产业发展。
一是完善传承创新平台与机制。以名医、名家、名术为载体,建立高水平传承平台,健全工作室、师承班运行机制,系统整理 名医名家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构建中医药传承数据库和知识图谱,实现传承资源的结构化存储、智能化管理与可视化应用。二 是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借鉴国内外顶级团队经验,通过系统性思维训练与实践引导,培养人才的全局视野与系统思维,重点强化学科交叉视域下“临床—科研—应用”全链条创新意识和能力,打通从临床问题发现到科研成果产出的转化通道。三是加速成果转化与应用。深化产学研一体化联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速经典名方制剂开发、健康服务模式创新等项目成果转化,促进技术应用向临床场景、应用场景的迭代升级,推动中医药价值向实际应用转化。
这一体系以平台机制为基、传承创新为本、转化应用为果,形成全链条支撑,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保障,提升中医药产业竞争力,实现传承创新的良性循环,让“老经验”真正转化为“新动能”。
完善知行合一培养闭环
学历后教育的核心是“实践—反思—提升”的螺旋式成长,需破解知行脱节痛点,通过“教育培养—临床实践—自我修悟”的闭环设计,真正实现学用结合、知行合一。
一是优化培养环节设计。以“需求导向”设计课程,围绕难点堵点开设专题研修班,邀请理论泰斗、临床名医、科研先锋组建跨领域师资库,开展联合授课,让学员在“学中用、用中学”中深化理解。二是规范实践流程管理。推行“临床日志-科研笔记-修身札记”三记录制度,形成“实践记录—问题追踪—改进提升”的闭环管理体系:临床类人才重点记录诊疗过程,聚焦疑难病例与辨证施治的关键节点分析;科研类人才详实记录实验数据、技术难点及解决路径,重点标注“临床-科研”及“成果-应用”转化的关键环节;全体人才撰写修身札记,内容涵盖医德践行反思、传统文化感悟等,通过文字梳理实现思维显性化,避免经验沉淀零散化。三是深化自我修悟机制。通过经典诵读、名医访谈、游学访道等活动,促进“术—道—悟”的阶梯式升华,从“会看病”向“明医理”“悟医道”进阶。
这一体系以知为始、以行为径、以悟为终,构建动态化继续教育路径,推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传统模式在现代教育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铸就医者仁术的人文根基
中医药是“医学”,更是“仁学”。构建“传统医德—现代伦理—文化自觉”三维人文培育体系,让专业能力与人文素养深度 融合,避免“重技术轻人文”的培养偏差,真正培养“有温度、有底线、有担当”的中医药人才。
其一,夯实传统医德根基。通过系统研读《大医精诚》《医学心悟》等经典,引导人才从“普同一等”的平等观“、廉洁自律”的职业操守“、大医之体”的修养境界中,汲取仁心仁术的文化滋养。设计“经典大家研讨”环节,如分析孙思邈“悬壶济世”、叶天士“医贵乎精”的生平事迹,让学员在历史镜鉴中内化“医乃仁术”的职业本能。其二,构建现代伦理规范。聚焦经验方推广、中医药新药研发、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伦理风险点,明确知情同意边界、隐私保护的细则、风险防控标准,推动传统伦理与现代规范的“双向赋能”。其三,培育中医文化自信。通过非遗技艺传播、海外案例研讨等活动,引导高层次人才深刻认知中医药的文化价值与时代使命,将“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文化使命转化为行动自觉,既守护“经方不废、验方不丢”的传统根脉,又敢于用现代科技诠释传统概念的时代内涵。
这一体系以传统为根、以现代为用、以文化为魂,构建立体化人文素养提升路径,让中医药人才不仅成为“技术过硬”的医 者,更成为“心怀仁爱”的行者、“文化自信”的传播者,让“大医精诚”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五大体系环环相扣、协同发力,既回应了学历后教育“学用脱节”的现实痛点,又构建了“知识奠基—能力提升—转化落地—实践淬炼—人文浸润”的全周期培养生态,能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成长提供新思路、新范式,也将助力中医药事业产业在新时代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编辑:李香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