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4月21日——2025年4月27日】
本周节气:
谷雨节气第一、二候。谷雨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鸣鸠拂其羽。谷雨节气,阳气回升,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在田间鸣叫提醒人们播种。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水抑制君火,导致火热内蕴不发。谷雨节气,阳气蒸腾,湿邪渐盛。整体处于火热内蕴、夹有湿邪的状态。
本周病症:皮肤瘙痒。
病证分析:
谷雨节气,气温逐渐回升,花粉、螨虫等变应原随之增多,又因为降水增多,湿邪逐渐明显,加之受五运六气影响,太阳寒水抑制,火热内蕴不发,风、湿、热邪侵袭肌表,形成易过敏的外界环境。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卫外不及;或围绝经期女性,阴血不足、血虚生风,都是皮肤瘙痒的易患体质,尤须注意。同时其他肺气不足、肝血不足者也需防护。
2、中医学有关辨识
本周的皮肤瘙痒在中医学中属于“瘾疹”的范畴。瘾疹是一种皮肤出现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肤上出现风团,色红或白,形态各异,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自觉瘙痒。
病机:
本病由感受风、寒、热等外邪及饮食不节所致者,多发病急;由情志失调、素体亏虚引起者,多发病较缓。病位在卫表腠理之间,与脾胃、心肺、肝肾等脏腑及气血的失常有关。初起实证多,病久则可出现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实证中属风、属热者多;虚证则以气血不足者常见。总的病势是始则病在肌肤,继则可深入脏腑气血,也可有脏腑、气血受损,发于肌表而成者。
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恶寒,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郁闭。
治法:疏风散寒,解表止痒。
代表方: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2.风热犯表证
临床表现: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蕴肌腠。
治法:疏风清热,解表止痒。
代表方:消风散加减。
3.胃肠湿热证
临床表现: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机概要:脾胃不和,湿热蕴肤。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代表方:防风通圣散加减。
4.血虚风燥证
临床表现:风团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证机概要:阴血不足,皮肤失养。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代表方:当归饮子加减。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皮肤瘙痒属于血虚风燥兼湿热蕴肤型瘾疹。瘾疹是十分常见的皮肤病。皮肤病的治疗非常依赖日常的调养,若日常不甚注意,极易复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防护处理
注意避免接触诱发因素。对于因接触某种食物或某种药物等容易引起皮肤瘙痒的患者,应注意避免接触。同时远离花粉、动物皮毛、羽毛等容易引起皮肤过敏的异物。
2.起居调养
注意四时气候变化,适时调摄寒温,避免感受外邪,预防本病发作。选择适宜的沐浴产品,性质温和者为好,忌用碱性强的肥皂洗澡。同时忌搔抓、摩擦和热水烫洗。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3.饮食调养
注意饮食调节,根据自身体质做好忌口。如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湿热体质者,忌食芒果、榴莲、荔枝、龙眼、百香果、菠萝蜜等温热的水果;肝火旺者,忌食牛肉、羊肉、狗肉等温燥伤阴的食物;同时,鸡肉、鸽子肉、鹅肉等带翅膀会飞的动物(水鸭除外),都属于生风类的食物,应忌口。另外,烟酒等刺激之品对于皮肤亦有影响,应禁烟酒。
4.外洗方建议
外洗方:苦参、黄柏、大风子、花椒、苍耳子、白芷、蛇床子,煎水外洗患处;具有散风燥湿止痒的功效,适用于风湿热蕴肤、疹块较大、皮肤瘙痒严重者。若皮肤被抓破者应慎用。
5.穴位建议
风池穴、内关穴、血海穴,睡前按揉 15 分钟,以酸胀为度。上述 3 穴以养血润燥的血海穴为主穴,佐以安神宁心的内关穴和息风解热的风池穴,可以辅助缓解皮肤瘙痒。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皮肤瘙痒是现代医学特应性皮炎、荨麻疹、银屑病、皮肤干燥症等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本周以荨麻疹为例进行介绍。
荨麻疹是指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性疾病,俗称“风疹块”。通常在 2 ~ 24 小时内消退,但反复发生新的皮疹,迁延数天至数月。
流行病学:
有 15% ~ 20% 的人一生中至少发作过一次荨麻疹。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急性荨麻疹,病程持续数小时至数周。血管性水肿经常与急性荨麻疹伴发,常见于儿童和青年。慢性荨麻疹好发于中年女性。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普通型荨麻疹
常先有瘙痒,随即出现风团,少数患者可仅有水肿性红斑。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发作时间不定。风团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有的可数天后消退,不留痕迹。风团可泛发,亦可局限。
2.物理性荨麻疹
(1)皮肤划痕症 / 人工荨麻疹:患者对外来较弱的机械性刺激引起生理性反应增强,于皮肤上产生风团。
(2)延时性皮肤划痕症:皮肤划痕 6 ~ 8 小时后出现风团与红斑,一般持续24 ~ 48 小时。
(3)延迟性压力性荨麻疹:皮疹发生于局部皮肤受压后 4 ~ 6 小时,一般持续 8 ~ 12 小时。表现为局部深在疼痛性肿胀,易发生于掌、跖或臀部。
(4)寒冷性荨麻疹:浸入冷水或接触寒冷处的皮肤,局部发生有瘙痒的水肿和风团。分为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和家族性寒冷性荨麻疹。
(5)热性荨麻疹:分为局限性热性荨麻疹和延迟性家族性局限性热性荨麻疹。前者局部皮肤受热后可在数分钟内出现发红、肿胀发硬,有烧灼刺痛感,后者风团在受热后 2 小时发生,4 ~ 6 小时最明显,一般持续 12 小时。
(6)日光性荨麻疹:皮肤暴露于日光下数分钟后,局部迅速出现瘙痒、红斑、风团。
3.特殊类型荨麻疹
(1)接触性荨麻疹:皮肤接触某些变应原后发生风团。
(2)胆碱能性荨麻疹:运动、摄入热的食物或饮料、出汗及情绪激动使胆碱能神经发生冲动而致,全身皮肤泛发 1 ~ 3mm 的小风团,周围有红晕,持续 30分钟到 2 小时消退,自觉剧痒。多见于年轻患者。
(3)运动性荨麻疹:通常在开始运动后 5 ~ 30 分钟开始出现荨麻疹,此类型的风团比胆碱能性荨麻疹的风团大。
(4)震颤性荨麻疹 / 血管性水肿: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因长期在有震动性的职业环境中工作而发病。
(5)水源性荨麻疹:在皮肤接触水的部位,立即或几分钟内发生风团、瘙痒,一般 30 ~ 60 分钟内消退。此类型的发作与水源水温无关,汗液、唾液和泪液可激发反应。
(6)肾上腺素能性荨麻疹:此类型的发生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关,可出现小的红色斑疹及丘疹(1 ~ 5mm),有苍白晕。在情绪烦躁、食用咖啡或巧克力10 ~ 15 分钟发生。
治疗方法:
荨麻疹的治疗应遵循去除病因、对症治疗的原则,消除刺激因素或可疑因素在荨麻疹治疗中最为重要。常用药物治疗方法如下。
1.针对组胺及 H1 受体的治疗
第二代非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较弱的抗组胺药,如阿司咪唑、特非那定等,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有较好的安全性,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
2.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属于二线药物,一般用于严重的荨麻疹或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者,静脉滴注或口服,但应注意避免长期应用。
3.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仅用于自身免疫性荨麻疹。如环孢素、免疫球蛋白、硫唑嘌呤、甲氨蝶呤或吗替麦考酚酯。
4.其他治疗
维生素 C、维生素 P、钙剂可降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常与抗组胺药同用。由感染引起的荨麻疹可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张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