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
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4月7日——2025年4月13日】
本周节气:
清明节气第一、二候。清明第一候桐始华,第二候田鼠化为鹌,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至阴之物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鹌鹑类的鸟儿则开始出来活动。
运气分析:
本周处于乙巳年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岁运是少金,受五运六气的寒水影响,加之进入清明节气第一、二候,水汽弥漫,水湿更加明显,自然界中的水湿对阳热的抑制作用更重,阳气不发而蕴于里。
本周病症:头痛(风湿)。
病证分析:
本周逐渐进入清明节气第二候,自然界水汽蒸腾弥漫,又受太阳寒水影响,水湿将火热蕴于里,不能及时外达。又处春令肝气疏泄之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气横逆,肝经循行过头面,火性炎上,内蕴之火上攻,可导致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水湿浸淫,清阳不升;郁久化热,风阳上扰致脑络不通,也可导致头痛。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头痛是以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头痛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伴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头痛通常由外界寒邪侵袭头部经络所致,影响气血的正常流通。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遇寒冷环境痛感加剧,温暖环境则痛减,可能伴有畏寒、肢冷等症状。
病机:
头痛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若感受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上犯颠顶,阻遏清阳;或内伤诸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痰瘀阻窍;或外伤久病,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脑脉失养,皆可引发头痛。其主要病机概而论之,外感多责之于风、寒、湿、热,内伤多关乎气、血、痰、瘀、虚,其既可单独为因,也可相兼为害,导致经气不通,不通则痛,或筋脉失养,不荣则痛。
证治分类:
1.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连及项背,呈掣痛样,时有拘急收紧感,常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头痛喜暖,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袭,上犯头部,凝滞经脉。
治法:疏风散寒止痛。
代表方:川芎茶调散。
(2)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舌质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外袭,上扰清窍,窍络失和。
治法:疏风清热和络。
代表方:芎芷石膏汤。
(3)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
证机概要:风湿外侵,上蒙头窍,困遏清阳。
治法:祛风胜湿通窍。
代表方:羌活胜湿汤。
2.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头胀痛而眩,以两侧为主,心烦易怒,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证机概要: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
(2)血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晕,心悸怔忡,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营血不足,不能上荣,窍络失养。
治法:滋阴养血,和络止痛。
代表方:加味四物汤。
(3)气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纳食减少,倦怠乏力,气短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脑失所养。
治法:健脾益气升清。
代表方:益气聪明汤。
(4)痰浊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沉重,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证机概要: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代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
(5)肾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少寐健忘,遗精带下;舌质红,苔少,脉细无力。
证机概要: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窍失充。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代表方:大补元煎。
(6)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质紫暗,可见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证机概要:瘀血阻窍,络脉滞涩,不通则痛。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代表方:通窍活血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头痛轻者相当于风湿头痛,阳气郁久化热可转变为肝阳头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现代医学认为头痛可由精神因素刺激导致,与中医学认识的“情志病”非常相似,肝气不疏则全身气机不畅,此时更应该调畅情志,避免激动、生气、郁闷等不良情绪,可早起散步,融入大自然,多听一些舒缓的音乐。
2.起居调养
外感头痛多因风、寒、湿三邪侵袭所致,春天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剧烈,应注意防寒保暖,少去江边等水多的地方游玩。同时多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肝的升发之性。切勿熬夜,少用眼。出门戴帽子并戴好口罩。
3.饮食调养
头痛患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戒烟限酒,减少咖啡、茶叶等易诱发疼痛的食物的摄入。
4.代茶饮建议
钩藤 3g,菊花 3g,川芎 3g。水煮代茶饮,不拘时饮,每日 1 剂,可反复冲泡。
5.中成药建议
天麻钩藤颗粒,功效为平肝息风、清热安神,适用于肝阳上亢者或素体血压高的患者。
6.穴位建议
睡前按揉百会穴 10 分钟,以酸胀为度。
根据经络辨证拍打经络循行路线:两侧头痛拍打胆经,颠顶头痛拍打肝经,前额、眉骨处头痛拍打胃经。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头痛既是高血压、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脑肿瘤、颅内转移瘤、脑震荡及感染性疾病的常见症状,也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通常将局限于头颅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部位的疼痛统称头痛。
头痛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原发性头痛,二是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可视为一种独立的疾病,而继发性头痛则是继发于其他疾病的一种症状,多由颅内感染、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疾病、颅外头面部疾病,以及全身性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
本周提醒的头痛大致与血压变化、血管通畅度和血液黏度有关,当属继发性头痛。近年来,还有一些新命名的头痛,如“冰激凌头痛”,也属于继发性头痛。
流行病学:
中、老年人是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的易发人群,女性经期偏头痛者较多。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原发性头痛
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等。
(1)偏头痛:表现为中到重度的搏动性头痛,通常发生在头部一侧,但也可能影响整个头部。
(2)紧张性头痛:表现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紧缩性或压迫性头痛。通常表现为持续性轻中度钝痛,可能伴有头昏、失眠、焦虑或抑郁等症状。
(3)丛集性头痛:表现为剧烈的单侧头痛,通常发生在眼周区域;头痛突然发生,持续时间通常在 15 分钟~ 3 小时不等;可能伴有同侧眼结膜充血、流泪、瞳孔缩小等自主神经症状。
2.继发性头痛
(1)感染引起的头痛: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
(2)头颅或颈部外伤引起的头痛:脑外伤损伤头部血管、神经,后遗症多表现为头痛,如脑震荡、脑挫伤。
(3)头颅和颈部血管疾病引起的头痛:常见的疾病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等。由于血管病变导致供血不足引起头痛,重者因血管破裂而剧烈头痛。
(4)头面、颈部神经病变:头面部神经分布密集,神经受压迫亦可导致头痛,其中三叉神经痛被称为“天下第一痛”。
(5)占位性病变:多见于脑肿瘤、颅内转移瘤、脑囊虫病或脑棘球蚴病等,可引起颅内压增高而引发头痛。
治疗方法:
原发性头痛病因不明,一般可对症治疗;继发性头痛的病因较多,需要明确病因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下面仅介绍一些常用的止痛及对症的药物。
轻症头痛一般单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双氯芬酸等。严重疼痛者可选用阿片类制剂。
偏头痛的治疗药物有麦角类药物、曲普坦类药物,抗癫痫药物、β 受体阻滞剂、降钙素相关基因肽(CGRP)或其受体单克隆抗体等,可用于预防性治疗。
针对头痛、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可选用止吐剂如甲氧氯普胺,严重呕吐者选用氯丙嗪,伴有烦躁者选用苯二氮䓬类药物。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李香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