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三伏,骄阳似火,地表热浪蒸腾。在中医人眼中,这不仅是气温的巅峰,更是人体“借天力”驱寒邪、温煦脏腑的黄金期。尤其对于备受“宫寒”困扰的女性而言,三伏天的阳气如同大自然珍贵的馈赠,此时调理事半功倍。
“宫寒”并非特指子宫温度,而是中医对女性下焦(小腹区域)阳气不足、寒邪凝滞状态的形象概括。其核心在于肾阳亏虚,温煦无力,通常有如下表现:畏寒肢冷,腰腹尤甚,喜暖恶寒;经期小腹冷痛、坠胀,得热则缓,经血色暗夹血块;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带下清稀量多;易疲劳,面色淡白或晦暗。
为何三伏天是逆转“宫寒”的关键期?中医认为,三伏天自然界阳气鼎盛,人体腠理开泄,气血充盈于体表。此时借势调理,一能高效驱散寒邪:利用旺盛的阳热之气,将深伏于胞宫、经络的寒湿之邪“引”出体外。二能强力温补肾阳:通过外治刺激与内服温养,激发和补充肾中阳气,增强机体温煦、推动、气化之力。三能畅通气血经络:气血运行加快,有助于化解因寒凝导致的气滞血瘀,改善胞宫及全身气血循环。
中医外治温阳散寒
关元穴隔姜灸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四横指)。此穴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是温补元气、调理胞宫的要穴。
操作:将姜切成直径约2~3厘米、厚度约0.3~0.5厘米的圆形薄片,中间用牙签戳数个小孔利于热力渗透。取仰卧位,将姜片置于关元穴上。取适量艾绒,捏成紧实的圆锥形小艾炷,置于姜片中央。点燃艾炷顶端。待其燃烧至患者感觉温热舒适(避免灼痛)时,为一壮。若觉烫,可轻提姜片片刻再放下。一壮燃尽后,移除灰烬,更换新艾炷,重复施灸。一般每次灸3或5壮(单数),以局部皮肤温热红润为度。三伏期间每周2~3次,避开经期。灸后毛孔开放,治疗完成后4~6小时洗浴为宜。
补肾阳穴位按摩
肾俞穴: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横指)。双手搓热,以掌根或拇指按揉此穴3~5分钟,感觉局部酸胀发热,温补肾阳之本。
命门穴: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与肾俞配合,用掌根上下摩擦或点按,至局部温热,壮命门之火。
涌泉穴: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睡前用拇指或按摩棒按揉或搓擦3~5分钟,引火归元,使阳气下达。
药膳内调扶阳暖中
内调外养结合,方能稳固阳气,由内而外暖起来。
经期暖宫茶
材料:生姜3~5片(约15~20克,拍松),红枣(去核掰开)5~6枚,红糖15~20克,肉桂粉0.5~1克。
做法:生姜、红枣加水约500毫升,煮沸后转小火煮15~20分钟。关火前加入红糖搅拌融化。饮用时,取适量热茶汤,趁热撒入肉桂粉,搅匀后温服。
功效:生姜温中散寒;红枣、红糖补血暖宫;肉桂粉引火归元、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热服效果最佳。
非经期温养汤
材料:羊肉(优选羊腿或羊腩)250~300克,当归片10克,生姜5~6片,麦冬10克,玉竹10克,枸杞子10克,盐适量。
做法:羊肉切块焯水洗净;所有药材(除枸杞外)洗净,与羊肉、生姜一同放入砂锅,加约1.5~2升清水;大火烧开后撇去浮沫,转小火慢炖1.5~2小时,至羊肉酥烂;出锅前10分钟加入枸杞子,加盐调味即可。
功效:羊肉温中补虚、益肾壮阳;当归补血活血调经;生姜助羊肉温散之力。麦冬、玉竹养阴生津、清心除烦,有效中和羊肉、当归的温燥之性;枸杞平补肝肾。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腻,特别适合三伏天温补肾阳、滋养精血。
温和运动助升肾阳
运动是生发阳气的天然良方,三伏天运动宜在清晨或傍晚凉爽时进行,选择温和、着重腰腹及下肢的功法,能有效激发肾气,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气阴。
八段锦之“两手攀足固肾腰”
此式通过俯身攀足、起身后仰,充分拉伸腰背及腿部经络(尤其是膀胱经和肾经),刺激命门、肾俞等要穴,强腰固肾效果显著。动作需缓慢柔和,配合呼吸。
太极拳
强调松沉、圆活、连贯,重心转换间自然活动腰胯,引气下沉归于丹田(关元穴附近),长期练习能培补元气、调和阴阳。
慢跑/快走
规律的有氧运动促进全身气血循环。着重感受脚掌落地时对涌泉穴的轻微震动,有助引气血下行温养肾水。
瑜伽束角式
坐姿,脚心相对,双手握脚,膝盖下沉。温和打开髋部,拉伸大腿内侧(肝脾肾经循行处),有助于改善盆腔循环,缓解经期不适。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编辑:代宏婷 实习生 黎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