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湘医脉,绵延千载。如今,在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的进程中,王琦书院湖南分院应运而生。以师承之道融汇院校教育之广,循金木水火土之理,承古训,启新章。
在王琦书院湖南分院成立之际,红网时刻新闻专访多位专家学者,共话湖湘中医的传承与新章。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国。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卢欣 实习生 康亚男 长沙报道
当王琦书院湖南分院在长沙揭牌时,其中一位特殊的身影引发关注——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国,他是王琦书院湖南分院首批特聘教授。
这位深耕中医药典籍研究二十余年的齐鲁名家坦言:“从济南到长沙,我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离,更是中医传承创新的思想疆域。”
跨省授课:为破解经典传承难题而来
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国家重点学科的带头人,王振国已是中医经典教育领域的资深专家。然而,谈及被聘为王琦书院湖南分院教授的感受,他直言不讳:“中医经典教学与临床传承面临诸多的困境。王琦院士提出‘以临床问题倒逼经典解码’的理念,与我多年教学反思高度契合。”
在首期《黄帝内经》研讨课上,王振国亲历了一场颠覆性教学:王琦院士以顽固性失眠案例为引,带领学员逐层剖析《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营卫循行”理论与现代睡眠医学的对应关系。
“这种将晦涩经文转化为临床决策路径的训练,正是当下中医高等教育最稀缺的‘活态传承’。” 王振国说。
湘鲁联动:书院成省际协同创新枢纽
在王振国看来,湖南分院的稀缺价值在于其独特的“基因”,它是王琦书院全国12家分院中唯一与科研院所共建的分院,依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攻关型科研生态,为跨学科协同提供了天然土壤。
“山东有儒家文化与经典研究的优势,湖南有马王堆医书等出土文献宝库。分院依托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平台,能高效整合和利用两省资源。”王振国说。
同时,他还透露,已与湖南学者启动“马王堆医学文化创新研究”课题,并计划将书院倡导的“三辨诊疗模式”融入山东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课程。
王振国。
博导新思:用书院模式重构中医教育
身为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导师,王振国在书院学习中更关注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
他表示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葛金文提出的“进阶式赋能”理念深有共鸣,“我带的博士生常困于经典与临床脱节。书院将临床类非基层、临床类基层和基础研究类学员混编,实现分层融合培养模式,与当前中医药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思路不谋而合。” 作为山东中医药大学王琦书院齐鲁分院的副院长,王振国表示,齐鲁分院在对全省高层次人才进行书院式培养的同时,也设有面向优秀本科生、极具特色的“扁鹊班”,实行“书院式导师组”制:由经典教师、文献专家、本草专家、临床名医、现代医学导师组成跨学科小组,围绕培养目标开展多维度研习。
“王琦书院证明,打破门户之见、地域之限的中医‘共同体’,才是人才辈出的土壤。”王振国说道。
教授期许:让书院成为中医创新的“中医黄埔”
王琦书院湖南分院首期35名学员中,有18位来自长沙市外高校和医院。
王振国是国家岐黄学者、山东省泰山学者,作为经典领域研究的著名专家,又受聘于湖南分院,这种跨省组合能激活两地资源——医儒同道的齐鲁医派与三湘大地的马王堆医学文化。
正如葛金文在采访中所说,“王振国教授如同一根银针,精准刺入湖南分院发展的关键穴位——他将山东的经典研究根系移植于马王堆医学的千年厚土,让书院同时获得‘古简解码之钥’与‘临床转化之剑’。”
王振国也期待,将湖南分院的“科研+临床”融合的种子播撒到齐鲁大地,让书院教育如蒲公英般在中国中医药沃土上生根开花。
来源:红网
作者:卢欣
编辑:刘娜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