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2025年5月19日——2025年5月25日】
本周节气:
立夏节气第三候、小满节气第一候。立夏第三候王瓜生,小满第一候苦菜秀,这两个物候,前者描述王瓜的藤蔓快速攀爬生长,并在六七月结出红色的果实。后者描述了苦菜生长之茂盛。这两种植物生长的繁盛代表着自然界阳气的旺盛。
运气分析:
本周正式进入了乙巳年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厥阴风木,岁运是金运不及,受主气相火影响,客气风木反助火势,形成风火相煽,再加上正处立夏、小满阳气过亢容易化火的时候,整体属于阳热内蕴、火热上冲的状态。
本周病症:喉痹。
病证分析:
上周病症为舌痛,以阳热内蕴于脾胃为主,故而喜食瓜果冷饮;而本周进入三之气之后,风火相煽,中焦脾胃之热借运气之力上冲于肺,而喉部上连于鼻,下接气道,与肺相通而为肺之系。故上冲之热结于喉,发为喉部红肿热痛的喉痹。若平日喜食辛温燥热、肥甘厚腻之物,或素体阴虚、阳热亢盛者,以及有慢性咽炎相关病史的患者尤需注意。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喉痹是以咽部红肿疼痛或异物梗阻不适感、喉底或有颗粒状突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喉痹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以咽部疼痛为主,吞咽时尤甚,检查见咽部黏膜红肿,咽后壁或见脓点,并且多有外感病史,病程较短。二是以咽部异物感、哽哽不利为主,或出现咽干、咽痒、咽部微痛及灼热感等各种不适,可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检查可见咽黏膜肥厚增生,咽后壁颗粒状突起,或见咽黏膜干燥。
病机:
咽喉是十二经脉循行交会的要冲,宜空宜通。诸脉失和,咽喉痹阻,其症不一,究其病由,或外邪侵袭,或火毒上攻,或痰瘀交阻,或阴阳气虚。喉痹以咽部红肿疼痛为主者,多属实证、热证;以咽部异物梗阻不适感为主者,多属阴阳气虚或痰凝血瘀之证。
证治分类:
1.外邪侵袭证
临床表现:咽部疼痛,吞咽不利。偏于风热者,咽痛较重,吞咽时痛增,咽部黏膜鲜红、肿胀,或颌下有臖核(淋巴结肿大);伴发热,恶寒,头痛,咳痰黄稠;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偏于风寒者,咽痛较轻,咽部黏膜淡红;伴恶寒,发热,身痛,咳嗽痰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证机概要:外邪侵袭,肺失宣降,气机不利。
治法:疏风散邪,宣肺利咽。
代表方:风热外袭者,疏风清热汤。风寒外袭者,六味汤加味。
2.肺胃热盛证
临床表现:咽部红肿疼痛较剧,吞咽困难,喉底颗粒红肿或有脓点,颌下有臖核;发热,口渴喜饮,口气臭秽,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胃热盛,火热燔灼。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代表方:清咽利膈汤。
3.肺肾阴虚证
临床表现:咽部干燥,灼热疼痛不适,午后较重,或咽部哽哽不利,黏膜暗红而干燥;干咳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手足心热,或见潮热盗汗,颧红,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虚津少,虚火上炎,气血瘀滞。
治法:滋养阴液,降火利咽。
代表方:肺阴虚为主者,养阴清肺汤。肾阴虚为主者,知柏地黄汤。
4.脾气虚弱证
临床表现:咽喉哽哽不利或痰黏着感,咽燥微痛,咽黏膜淡红或微肿,喉底颗粒较多,或有分泌物附着;口干而不欲饮或喜热饮,易恶心,时有呃逆反酸,若受凉、疲倦、多言则症状加重;平素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胃纳欠佳,或腹胀,大便溏薄;舌质淡红,边有齿印,苔白,脉细弱。
证机概要:脾胃虚弱,脉络失养,气血不畅。
治法:益气健脾,升清降浊。
代表方:补中益气汤。
5.脾肾阳虚证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微干微痛,哽哽不利,咽部黏膜淡红;痰涎稀白,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夜尿频而清长,腹胀纳呆,下利清谷;舌淡胖,苔白,脉沉细弱。
证机概要:脾肾阳虚,阴寒内生,失于温煦。
治法:补益脾肾,温阳利咽。
代表方:附子理中丸。
6.痰凝血瘀证
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感,痰黏着感,焮热感,或咽微痛,咽干不欲饮,咽黏膜暗红,喉底颗粒增多或融合成片,咽侧索肥厚,易恶心呕吐,胸闷不适;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微黄,脉弦滑。
证机概要:痰凝血瘀,气机不畅,结于咽喉。
治法:祛痰化瘀,散结利咽。
代表方:贝母瓜蒌散。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喉痹属于肺胃热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饮食调养
食物应以清润为主,如甘蔗、梨、荸荠、空心菜、石榴等。忌油腻、煎炸、烟酒、辛辣食物,如炸鸡、狗肉、羊肉、辣椒、葱、蒜、韭菜、生姜、辣椒、花椒、胡椒、桂皮、八角、小茴香,防止温燥食物内生火热所致咽喉疼痛不适,在饮食过程中也应防止饮食过冷、过热及进食过快。
2.生活调养
平日注意护嗓,避免大喊大叫,说话时间不宜过长,音量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咽喉。可多用温盐水漱口,帮助清洁口腔和咽喉部位,减轻不适症状。平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熬夜。
3.吞津
两手轻放于两大腿上,两眼微闭,舌抵上腭,安神入静,自然呼吸,意守咽部,舌头正转 18 次、反转 18 次,口中蓄津,分三次咽下,坚持早晚各一次。
4.食疗建议
山楂利咽茶:生山楂 10g,丹参 10g,夏枯草 5g。每日数次作茶频饮。功效:生津清热,通利咽喉。适用于咽喉痛为热者。
荸荠萝卜汁:荸荠、萝卜各等量,洗净后榨汁,饮汁数小杯。功效:清热利咽,开音化痰。适用于喉痹为肺胃热盛有痰者。
5.中成药建议
复方鲜竹沥液:功效为清热化痰、止咳,可用于肺胃热盛所致喉痹。
6.穴位建议
天突穴、廉泉穴、合谷穴。每日或隔日一次,睡前按揉 15 分钟,以酸胀为度。
4、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喉炎、慢性喉炎等疾病大多可参考中医学的喉痹进行辨治,本周以慢性咽炎为例进行介绍。
流行病学:
本病多见于成年人。长期烟酒过度、偏好辛辣饮食及从事教师等用嗓多的职业者好发。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慢性单纯性咽炎
咽黏膜充血,黏膜下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鳞状上皮层增厚,上皮下层
小血管增多,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黏液腺肥大,分泌亢进。
2.慢性肥厚性咽炎
黏膜充血增厚,黏膜下有广泛的结缔组织及淋巴组织增生,黏液腺周围淋巴组织增生,咽后壁形成多个颗粒状隆起。常见咽侧索淋巴组织增生肥厚,呈条索状。
3.萎缩性咽炎
临床少见,病因不明。患者常伴有萎缩性鼻炎。主要病理变化为腺体分泌减少,黏膜萎缩变薄、干燥。
治疗方法:
主要介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
1.含漱
常用的含漱药物有复方硼砂溶液、呋喃西林溶液、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等。含漱时头后仰、张口发“啊”声,使含漱液能清洁咽后壁。亦可含服碘喉片、薄荷喉片及中成药含片。
2.外用
用 2% 甘油涂抹咽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腺体分泌。服用维生素 A、维生素 C、维生素 E,可促进黏膜上皮生长。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张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