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基础研究所李聪甫学术思想研究室以中医运气理论为基础,借鉴六曜论平气的新方法,探索整体医学临床途径,建立了节气时病提醒体系,并出版《节气时病五十二方》,对乙巳年从立春到大寒的52周每周进行一次节气时病提醒,并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分析,总结每周高发疾病对应的证型。然后针对性的提出中药、中成药或代茶饮、穴位按摩等方面的建议,即“五十二方”,供读者参考,为广大读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写在前面的话:本书将时令节气和不同体质相结合,旨在为读者养生保健和预防疾病指明方向。出现不适请您及时就诊,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避免自行用药。
1、本周历法解析
本周节气:立春节气第一、二候。立春第一候东风解冻,第二候蛰虫始振,此时天地间的阳气开始回暖,风寒之邪强盛。
运气分析:岁运金气不足,肺气不宣,人体肌表抗邪能力受到影响,上半年厥阴风木司天,亢盛的风邪与冬春之交的寒邪相合,极易侵袭人体肌表而致病。
本周病症:感冒。
病证分析:风寒二邪合而犯表,则皮毛闭塞,邪郁于肺,表现为恶寒发热、咳嗽声重、鼻塞流涕等,平素容易感冒的人尤需注意。此外,时值春节,走亲访友容易吃得多,尤其是小儿患者外表受寒的同时常有内在的食积。
2、中医学有关辨识
中医学认为,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主症的疾病。本病病情较轻者多为感受当令之气,称为冒风、伤风、冒寒;病情较重者多为感受非时之邪,称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病情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
病机:
感冒的基本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病位在肺卫。感冒分虚实,实证感冒的病理性质总属表实证,但有寒热之异。因感受外邪,病位在表,当属表实证由于四时六气不同,以及体质的差异,故有寒热之异;如感受时行疫毒则病情多重,甚或有变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见寒与热的转化或错杂。
证治分类:
1.风寒束表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楚甚则疼痛,鼻塞声重,喷嚏,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白稀薄;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证机概要: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内闭,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代表方: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
2.风热犯表证
临床表现: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咽干,甚则咽痛,鼻塞,流黄稠涕,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口干欲饮;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数。
证机概要:风热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代表方:银翘散。
3.暑湿伤表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身热不扬,汗出不畅,肢体困重或酸痛,头重如裹,胸闷脘痞,纳呆,鼻塞,流浊涕,心烦口渴,可有大便溏,小便短赤;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证机概要:暑湿伤表,表卫不和,肺气不清。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代表方:新加香薷饮。
4.虚体感冒
(1)气虚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较甚,或同时有发热,鼻塞,流涕,气短,乏力,自汗,咳嗽,痰白,咳痰无力,平素神疲体弱或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浮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气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袭。
治法:益气解表,调和营卫。
代表方:参苏饮。
(2)阴虚感冒
临床表现: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盗汗,干咳少痰,头昏,心烦,口干,甚则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机概要:阴亏津少,外受风热,表卫失和。
治法:滋阴解表。
代表方:加减葳蕤汤。
(3)阳虚感冒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痛身痛,无汗,面色㿠白,语声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机概要: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邪在肌表。
治法:助阳解表。
代表方:麻黄附子细辛汤。
3、调养与防治常规建议
本周高发的感冒属于风寒束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养防治。
1.情志调养
中医认为,情志不畅也是导致感冒的原因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对于预防和治疗感冒都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2.起居调养
气候突变时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防寒保暖。保持室内通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3.饮食调养
感冒患者应多饮温开水,饮食以清淡为主,忌食肥甘厚腻和辛辣炙煿之品,忌饮酒。
4.运动调养
加强体育锻炼,白天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适当运动,晚上可以进行散步等简单的运动,不建议晚上跑步、打球,以免影响休息睡眠,从而损伤阳气。同时需要注意,白天的运动也不宜过于剧烈,以免耗伤正气;散步、太极、八段锦等运动是不错的选择。
5.中成药建议
风寒感冒颗粒 + 保和丸。风寒感冒颗粒:功效为解表散寒、祛风胜湿,适用于风寒感冒。保和丸:功效为消食、导滞、和胃,适用于食积停滞。
6.穴位建议
风池穴、风府穴、大椎穴。揉按以酸胀为度,每日2次,每次5~10分钟。
4、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多可以参考中医学的感冒辨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为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主要病原体是病毒,少数是细菌。本病通常病情较轻、病程短、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流行病学: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病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和地区,免疫功能低下者、儿童是易感人群。多数人每年都会发生该病,且同一个人可在一年内多次罹患本病,通常在季节交替和冬季、春季发病。
临床分型及主要表现:
1.普通感冒
以鼻咽部黏膜炎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
2.以咽炎为主的上呼吸道感染
(1)急性病毒性咽炎:临床表现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咳嗽少见,可有发热和乏力。
(2)急性病毒性喉炎:临床表现有声音嘶哑、咳嗽伴咽喉疼痛及发热等。
(3)急性疱疹性咽峡炎:临床表现有明显咽痛、发热。
(4)急性咽结膜炎:临床表现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以及咽、结膜明
显充血等。
(5)急性咽 - 扁桃体炎:临床表现有咽喉痛明显、畏寒、发热(体温可达39℃以上)等。
治疗方法:
1.减充血剂药物
减充血剂药物适合有鼻塞、鼻黏膜充血等症状者,减充血剂选择性收缩上呼吸道黏膜血管,以减轻鼻充血,缓解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常用药物如盐酸伪麻黄碱等。
2.抗组胺药物
有频繁喷嚏、大量流涕等症状的患者,医师会酌情选用抗组胺药物治疗。第1代抗组胺药,如马来酸氯苯那敏和苯海拉明等;第2代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
3.解热镇痛药物
伴有头痛、发热、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者,医师会酌情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4.镇咳药物
依赖性镇咳药如可待因等,非依赖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
5.祛痰药物
祛痰治疗可提高咳嗽对气道分泌物的清除率。常用的祛痰药有氨溴索、溴己新、乙酰半胱氨酸、羧甲司坦等
来源:《节气时病五十二方》
编辑:丁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