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科学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精神财富,也要在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践行中实现传承。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进一步激励引领广大人才开拓创新,红网、时刻新闻在湖南省科协的指导下,遴选了一批有担当、有作为、在科技攻关中勇向前的科技工作者,讲述他们的创新故事,展示科技湘军的精气神。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志雄 朱丽萍 长沙报道
怎样的人称得上纯粹?拍摄的镜头挪开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杨小声说:“为了中医药学科发展,我付出什么都值得。”
自从被导师引导来搞科研,王杨就从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的研究生,一头扎进了科技攻关的实验室。在湘雅医院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实验室里,有近14年时间,只有王杨一名专职科研人员。
冷板凳没白坐,从技术员做起,王杨36岁时破格评上研究员职称,先后获得了湖南省青年科技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华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湖湘青年英才、湖南省中医药青年神农学者等,成为目前湖南省中医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四青”人才。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特聘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杨。
中医药也能纳米化
王杨现主要从事中医药纳米交叉科学研究。一个月前,他所领导的中西医协同医工交叉团队刚在多个国际高水平期刊发表科研成果,涉及中医药自组装纳米水凝胶应用基础研究、基于精准医疗的药物控释、基于中药为前体的碳量子点开发研究等。
王杨长期研究出血性脑病中西医结合诊治,针对脑损伤形成的 “空洞”,口服及全身给药均难以将有效成分直接作用于损伤区。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中药小分子直接自组装纳米水凝胶的三维支撑效应,局部递送药物,可直接在目标部位实现靶向修复。该纳米材料具备良好的缓释性,促使药物的可控长效释放,克服了药物分子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王杨说:“在医院干科研,选题和灵感,都以临床问题为导向。”
麻烦的是,为了将来最大可能实现临床转化,王杨认为不能借助高分子等作为载体装载中药小分子,这种凝胶成分复杂,体内吸收分布排泄不明确,可能带来不可预知毒副作用。而借助中药单体的超分子特性,无需任何凝胶载体,既是凝胶因子,又是药效成分,自负载,自缓释,装载率达100%,避免了需要载体辅料带来不可预知毒副作用的问题,在中医药领域是突破性的。王杨说,他们主要考虑有可能成为纳米纤维的中药单体,先是看化学结构式,再通过试验,从数百个中药组分中筛选出了数个。
王杨(左)和他的博士后聂震宇在观察中药组分。
光是大黄酸在非共价化学键作用力的情况下,直接自组装成水凝胶的实验,王杨团队就花了超过半年时间。“差点就放弃了,方法条件重复了很多次,已经很努力了,也很疲倦了,决定最终再搞半个月,再不行就更换研究药物。”王杨回忆,最终发现需要在很狭小的PH值条件范围内才能成胶。
“很兴奋!赶紧固定条件,多加一滴、少加一滴酸都不能成。”看到成胶那一瞬间,团队的欢呼声都有些延迟。
“最后半月,知道可以成胶,但就是不均匀透明,后面把滴液方式换成插针,经过了上百次试验摸索浓度。”王杨带的博士后郑俊对那次实验印象很深,“最后总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但从零开始探索,过程很艰难,就像解密一组密码数字。”
大黄酸是刚性结构,代谢快,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很低,生物利用率低,王杨团队将其自组装成纳米水凝胶后,药效能直达脑缺损区,并形成缓释递送系统。
类似的还有肉桂醛,在伤口愈合领域被广泛研究。然而肉桂醛生物利用度和疗效低下,难以实现临床转化。王杨团队创新中药剂型,设计了一种多功能肉桂醛-叶酸直接自组装水凝胶。皮肤受伤时,该水凝胶能显著促进创面修复,能抗菌、抗炎、促进血管新生。
纳米中医药研究涉及中医药本源理论,涉及纳米学、材料学、化学等多学科交叉融通。聚焦中医药作用于人体的瓶颈和困难,王杨致力于通过化学手段,对中医药进行组分分析,进行纳米化二次开发,实现疗效提升。
为此,不仅王杨本人习惯了跨学科学习,其团队里的人员学科背景更是多样,涵盖化学、药学、检验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等。
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历史悠久。
人心聚一起勇攀科研高峰
个人获得了很多成就,自然就有橄榄枝伸来,但王杨没想过离开。
“十年磨一剑,才有了这样互助包容一起拼命的团队,人心聚一起不容易啊。”王杨说,“没有平台,没有老师,没有团队,自己是做不出成绩的。我只是湘雅年轻人中的缩影。”
在采访中,王杨对湘雅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的历史如数家珍,今年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更是让他自豪。“除了北京外,全国京外只获批了4家嘞!”王杨比划着,说起自己的梦想——让中医药成为世界级领先学科,成为全球的主流医学。
“中医药的突破要实现从0到1,我们的国标就要是世界标准。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事业。”王杨说,“人一辈子的精力十分有限,我们永远在和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竞争、交流,我就钉在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上,毕其功于一役,取得突破性成就,服务于社会大众,用自己的行为范式言传身教,在学生的关键时期能影响他们……”
王杨的课题组在进行主题讨论。
作为研究型综合医院,湘雅医院需要探索新发现、提出新理念。王杨学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让他更注重将临床现象上升为科学问题来攻关。在医院一线,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临床难题,他要用科技攻关,借助中医药力量,努力回答临床医生的困惑。
例如王杨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2021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成果,就从临床来。通常认为,出血性脑病在出血期不能用活血化瘀中药,现代医学认为会增加出血风险。“但中医的瘀血,是指离经之血,离开了血管,无论是否形成瘀块,都是瘀血,不能用现代的字意去刻板套用在中医经典上。”王杨认为,可以用活血化瘀药物。
为了说清楚传统理念,王杨进行了相关基础研究,发现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出血和创伤性脑损伤疾病急性期,不仅没加大出血,还能促进止血。“先是中医传统理念上的再认识,并从个例现象上升为科学证据,再循证。”王杨希望改变大家对中医传统的认识,中医药已经走上了循证医学的道路。
作为科技工作者,王杨一直崇拜钱学森先生。钱学森那句“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让王杨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他搞的中医药事业,正是中国人能搞,外国人很难搞的。
“相比钱学森那个年代,现在的科研条件已经是国际一流了,怎么能没有中医药学科的中医梦呢?现在正是团队勇攀高峰的时代。”王杨说,“人要有梦想,要竭尽‘洪荒之力’去实现它。”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朱丽萍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中医药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