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01期 总第216期
小暑,为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历书中云“斗指辛为小暑,斯时天气已热,尚未达于极点,故名也。”
小暑在祖国传统医学里属于“长夏”。唐代著名医学家在整理注释中医典籍《黄帝内经·素问》时,对其中《六节藏象论》的“长夏”注解道:“长夏者,六月也。土生于火,长在夏中,既长而旺,故云长夏也。”随着“小暑”将至,暑热的天气特点更加突出,人体出汗多,消耗大,各类健康问题也接踵而来,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小暑节气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小暑养生原则
小暑时节,也是“暑邪”最伤人的时候。中医认为,暑邪为阳邪,炎热升散,伤及人体后,可上犯头目,内扰心神,让人心情烦躁、脾气易怒,严重者更是会产生高热心烦、面赤烦躁等暑热症。因此,小暑时节,“护心”很重要,此时应着重呵护“心阳”,确保心脏机能的旺盛。
1.养成良好的作息
“护心”的关键之一就是养成良好的作息。睡眠好,有利于心神舒畅。《黄帝内经》对“小暑”养生就提出了原则,“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早起,是小暑“护心”的重要一步。每天作息应有规律,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若晨起时间过迟,人体内的阳气无以舒展,会郁积体内,不仅让身体疲乏,还很容易生气“上火”。
要注意睡好子午觉,不要熬夜以及在正午时外出加班加点工作。所谓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和午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晚上11点以前入睡,有利于养阴;午觉只需在午时(11时至13时)休息,有利于养阳,30分钟即可。
2.心静为宜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3. 少动多静
小暑节气昼长夜短,天热炎热,动则汗流浃背,人们常感到精力不济,疲倦乏力。故在这个暑热的季节里,宜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剧烈的运动使人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太过而伤阳。此时运动宜选择在早晨和晚上的凉爽时段,运动方式以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慢跑为主,到微微出汗即可,切忌大汗淋漓。运动完不要贪凉冲凉水澡、进冷食,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小暑穴位按摩
1.涌泉穴: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方法: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大力气揉20次~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功效:具有滋阴降火的功效,可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
2. 阴陵泉
位置: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的凹陷处。
方法:将拇指指端放于穴位处,按揉2分钟左右,以酸胀为度。
功效:具有加强脾胃运化,利水除湿,调理三焦的功效。
小暑饮食养生
1.薏米绿豆饭
材料:薏苡仁15g,绿豆30g,粳米100g。
制法:先将薏米、绿豆加水浸泡8小时左右,将粳米除去杂质后淘洗干净,一起置于电饭煲内,加入适量清水如常规煲饭,煲熟即成。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利湿。
2.消暑益气汤
材料:黄芪50克,麦冬30克,淡竹叶20克,白茅根30克,西瓜翠衣200克,蜜枣3枚,陈皮5克,猪瘦肉200克。
制法:上述材料洗净后放入煲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煲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具有消暑清热,益气生津的功效。适合暑热天气,汗多口干,疲乏气短之人食用。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精彩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来源: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作者:高质量发展的
编辑:red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