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葛金文:中西医结合道路的笃行者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凌佳 编辑:文婷婷 2024-06-12 17:34:17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435.jpg

葛金文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杨怡晴 通讯员 凌佳 长沙报道

一碗汤药、一根银针,便可治病救人。

作为一种拥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医药学体系,中医药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时至今日,中医药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治疗疾病的常用手段。

与此同时,一种将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的学术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逐渐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葛金文一脚踏入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一晃30多年过去,他在这片“土壤”播下种子早已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如今的他,不仅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还是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心脑疾病)学科带头人和“十四五”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老年病学学科带头人、湖南省“双一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带头人。

一颗赤诚之心,驰骋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广袤天地之间。

笃行:驰骋于中西医结合的“轨道”之上

20世纪50年代,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结合起来的新医学体系——中西医结合医学,开始在国内萌芽。

1965年,葛金文出生在湖南一个医学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西医。

大学时,葛金文被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录取,开始接触中医学。硕士研究生时,他误打误撞被中西医结合专业录取,当时的他对这个年轻的学科充满陌生和困惑。

但好在初入“中西医结合学科”的葛金文遇见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导师——贺石林教授。

贺石林是上世纪50年代的研究生,是我国血液生理学领域的资深专家。“他的敬业精神以及对中西医两种医学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硕士阶段明白了这两种医学的优势和不足,更让我真正了解到在我们中国还有一种医学叫中西医结合医学。”葛金文说道。

被导师打开一扇窗的葛金文开始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并慢慢聚焦于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从1988年到现在,已经有36年时间了。”

1991年,葛金文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的他,一边从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一边开展科研及临床医疗。

1997年,年仅32岁的葛金文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四年后,升为教授。与此同时,他从未放松对自身能力的提升,并在1999年获得了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专业医学博士学位。

回顾过去的30多年间,葛金文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地行走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的道路上。

他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国家级项目及部省级科研课题30余项,获得发明专利10项,转化专利1项。

寓意成就的“大树”,在汗水、执着与创新的浇灌下不断向上生长。在2024年3月29日举行的湖南省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扩大)会议上,宣读了2023年度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获奖名单,葛金文及其团队的《气阳濡动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脑病防治研究》荣获首个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特等奖。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440.jpg

《气阳濡动学说构建及其指导脑病防治研究》荣获首个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特等奖。

这项中医学成果的诞生,无疑凝聚着葛金文及其团队多年心血。

2000年初,葛金文从中医气虚血瘀角度着手,开展了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以及常规西药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和靶点梳理。在这个过程中,葛金文首先围绕血管内皮细胞来探讨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研究过程中,葛金文和他的团队逐渐发现,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气虚血瘀、痰瘀阻络密切相关。基于这一中医病机认识,葛金文创立了一个由四味中药组成的复方——“脑泰方”。

2019年“脑泰方”技术秘密被正式转让给天地恒一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经过20多年的积淀,葛金文先后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在此前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前文提到过的“气阳濡动学说”。“形成了一种理论学说,创造了一个产品,阐明了它的作用机制,产生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并得到了推广应用,这大概就是我过去几十年在中西医结合脑病研究中所做工作的主要内容。”葛金文总结道。

赋能:让马王堆医学文化“活”起来

如果要了解湖湘中医学,那么,必须从马王堆医学聊起。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445.jpg

《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六种》编写启动工作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

2022年,省中医药研究院获批成立“湖南省马王堆医学研究中心”。在葛金文的带领下,中心开始探寻湖湘中医药发展的源流与脉络,梳理创新马王堆医学研究成果,形成了一系列大健康产品。

作为湖南省马王堆医学研究中心的发起者之一,葛金文与马王堆汉墓缘分早在多年前就已埋下伏笔。

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后来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进行正式发掘。

那一年,年仅7岁的葛金文跟随母亲来长沙看望正在部队的舅舅。正是这次探亲之旅,葛金文才有机会亲眼看见了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现场。

当天,长沙下着毛毛细雨,发掘现场盖着一层白色的薄膜,这个场景给葛金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2年至1974年,马王堆汉墓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有大量与中医药相关的帛书、竹简和木简,如《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

1983年,葛金文考入湖南中医学院,当时有一名叫童俊杰的老师,召集学生学习一套由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导引图》发展而来的“导引术”。葛金文交了两块钱学习这套导引术,那时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也不过十几块。

2019年,时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的葛金文动念成立一个专门研究马王堆医学的非营利性研究机构,并立即着手准备。但由于种种原因,加之葛金文后来被调往邵阳学院担任院长,这个计划就此悬置。

转折发生在2022年。这一年4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恢复独立建制,葛金文出任党委书记、院长。他决定重新启动马王堆医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

他认为,挖掘马王堆医书的价值,“首先,可以从中发掘湖湘中医药文化,马王堆医书作为一种载体是如何体现湖南中医早期文化;其次,可在医书里面去发掘湖南中医养生理念和方法,如七损八益、寒头暖足等;第三,基于马王堆医书,可以定位湖南在中医起源上的作用、探源溯流,理清湖湘中医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第四,从马王堆出土医书承载的文化和健康知识中,可发掘出众多文创产品和保健养生的大健康产品。”

可以说,马王堆医书的价值早已跳出了“史料”的范围,更包含了一种中医文化、中医理论和实践等内容的医学体系,《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容包含医经、房中、神仙四类,马王堆出土医书均有涉及。

在庞大的中医体系内存在众多流派,比如说安徽的新安医学、江苏的孟河医学、江西的旴江医学等等,“那么,马王堆医学应当可以成为湖南中医医学的一个代名词,或是湖南中医的一张靓丽的名片。”葛金文总结道。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422.jpg

《马王堆里的“活”医学》历史文献片正式开机。

今年是马王堆汉墓文物出土50周年。值此之际,在葛金文的带领下,省中医药研究院正在策划出版《马王堆出土医书辑注》《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十六种》,搭建“马王堆医学网”,并拍摄《马王堆里的“活”医学》历史文献片,开发马王堆医学的相关健康产品,将集中展现体系化、数字化、影像化的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让马王堆医学价值‘鲜’起来实现创造性转化,让马王堆医学文化‘活’起来实现创新性发展。”葛金文说道。

求索:寻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中医药发展至今历经千年,从未停滞不前,而是在持续不断发展。“中医作为一门学科,从来都是开放包容的。”葛金文说道。

在他看来,中医要实现发展绝不能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创新,中西医结合发展就是一条创新发展的道路。“中西结合应该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体思路。”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学科,都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迎接新事物。”葛金文说道。

2022年,省中医药研究院恢复独立建制后,专攻中医药学历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让湖南中医药领域的全国顶尖人才源源不断涌现。

微信图片_20240612143427.jpg

全省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谢乐(中)跟随葛金文(右)学习。

在葛金文的带领下,省中医药研究院正加速形成中医药全链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并积极融入全省四大实验室建设。比如,共建芙蓉实验室,聚焦中药制剂关键技术研发、老年病研究,抗肿瘤中药创制技术、中药超微工程技术、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工程技术等关键技术,努力在重大疑难疾病攻关上取得新突破;争取加入湘江实验室,建设全省中医药大数据中心,为中医药产业振兴提供算力支撑;争取加入岳麓山实验室,打造中药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将现代科技成果吸纳进来,进行有机融合与消化,转化为中医理论、中医实践的组成部分。”葛金文说道。

来源:红网

作者:杨怡晴 凌佳

编辑:文婷婷

本文链接:https://zyy.rednet.cn/content/646840/56/139936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