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辛小湘 | 中医养生,不能让“商业味”浓过“中药味”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章嘉树 编辑:刘艳芳 2024-08-22 09:57:35
时刻新闻
—分享—

当下,“潮”起来的中医药正在不断“破圈”。

‍‍‍‍从中药茶饮到艾灸推拿,从八段锦到三伏天晒背,各种“中医药爆款”屡屡成为“现象级”,不断推陈出新,以丰富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

盛夏时节,湖南的中医药夜市也顺应了这股“国潮养生”的趋势,在弥漫烟火气的市井街头“扎营出摊”,为夜经济增添了一股独特的“杏林药香”。

图片

常宁“中医夜市”现场。

中医药养生,为何能引得如此关注?

花式出圈,中医养生正当红

随着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深入人心,传统的中医药被不断注入新意,变得更加时尚化、趣味化、生活化。

入夏以来,多种中药代茶饮凭借实惠、健康、便捷等特点,俘获年轻人芳心。在湖南,这股由“中药茶饮”引领的健康风潮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制的“乌梅甘露饮”,首批茶包一经上架便迅速售罄。九芝堂的草本非茶,吸引不少年轻人前往打卡。长沙市中医医院推出降脂瘦身茶、护肝解酒茶、降尿酸茶,上市即火爆。

夜色深沉,草本馨香。湖南多地涌现中医药夜市。在衡阳常宁,“中医夜市”在南门湖开市,“出摊”便“出圈”。在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仲景文化广场,中医药专家现场“摆摊”,一晚上的接诊量可能接近平常一天的门诊量。在岳阳,湘阴县中医医院的“中医药文化健康夜市”,各个摊位前排起长队。

中医药的“出圈”看似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

一方面,“医食同源,药食同源”,中国民间向来有“食疗养生”的观念与文化,其养生思维和方法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饮食起居。而中药材的应用,不再拘泥于难以下咽的“苦药汤子”,以多元化的方式进入的人们生活,不断拓宽着中药、养生餐饮的边界。

另一方面,“新中式养生”潮流崛起,逛逛“夜市”看中医,利用休息时间练练八段锦,办公桌上的咖啡换成中药茶饮,这种“简便验廉”方式,极大满足了现代人“碎片化”养生的需要,也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与时代共舞,需要传承与创新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魅力,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下,传统中医药已经走上了一条“焕新之路”。趁着这股热度,该如何进一步打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任督二脉”?

今年2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就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明确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

图片

湖南作为中医药大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在中国医学史上,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马王堆医书发掘惊天下、“医圣”张仲景长沙坐堂等都深入人心,有着浓郁湖湘地域特色。

随着国家大力支持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2021年湖南就将推动“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列入重点民生实事清单。如今,规模成熟、功能完备的中医馆、中医阁已遍布湖南。此外,湖南还在探索中医药文化与旅游、教育、科技等产业深度融合,营造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良好氛围。

诚然,从“中药茶饮”到“中医夜市”,不难看出,要让中医药文化“潮”起来,还必须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融合现代健康理念,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通过多种形式推出四季养生、康复理疗等中医药健康产品和服务,尝试更多的跨界融合,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需求,让中医药文化焕发出更大活力。

爆火背后,还需再“把把脉”

从某种意义上说,时下“花式养生”备受欢迎,其背后表明了人们对以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信赖,寄托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但我们也要看到,五花八门的中医养生门路下,暗藏的乱象也逐渐浮出。如一些商家“蹭”一波热度推出中药冰淇淋、中药面包,各种各样打着“老中医”旗号的养生产品,水平参差不齐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这些看似时髦的“花式方式”,到底具备多少养生价值,恐怕连经营者也说不出所以然。

坚持公益性和科学性,防止过度商业化、泛滥化,不能让“商业味”浓过“中药味”,是我们必须坚守的社会底线。否则,不仅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威胁身体健康,也将给中医药文化传播乃至国际声誉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图片

就个体而言,中医药虽好,也不一定是适合每个人的“灵丹妙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这需要我们科学辨别,切忌“病急乱投医”,如若体质不同、剂量不对,却不加分辨、盲目跟风,则可能适得其反。

毕竟,理性适度,固本培元,强身健体,这才是养生的硬道理。

来源:新湘评论杂志社“指点”微信公众号

作者:章嘉树

编辑:刘艳芳

阅读下一篇

返回中医药频道首页